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仕女行乐图

(2015-09-12 12:59:08)
标签:

南京博物院

女性艺术史研究

山西博物院

国立南京图书馆

斗百草、投壶

分类: 国画
      2015年8月11日,以中国古代女性文物为主题的“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展览展出的230余件历代文物,年代跨越从汉代至清代。包括了后宫嫔妃和民间女子的画作、与女性相关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及生活用品、服装首饰等。细腻的、秀雅的、活泼的、可爱的丹青和实物成了那些历史长河中的佳人们曾经生活的证据,为当今观众打开一扇窗口,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和艺术。

   展出的清代《古代仕女行乐图》卷,全卷长1361.2厘米,全景式地展现了古代女子丰富多彩的文娱宴饮,描绘了20余个活动场景,图中上百位女子无论发髻衣褶,还是体态开相,都细腻饱满,敷色温雅,形象美丽。

     画面中关于蹴鞠的一段描绘非常精彩,当代的观众应该很难能想象到那些纤弱的女子们竟会以激烈的“中国足球”度过闲暇时光。“蹴鞠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军事训练,唐代发展成全民运动,宫廷内外,平民闾巷都有踢球的身影,宋徽宗赵佶就是个蹴鞠迷。”,“连女子都乐于参与,不过她们是以踢球踢得高和能踢出花样为胜。”图中一女子正聚精会神地向上踢球,与之相对的女子则一手高举,一手垂后,袖带飘起,似乎接着要做争先的动作,不论是正在踢球还是围观女子的动态、神情都把握得相当到位,真是一场扣人心弦的对决。此外,画卷还展现了荡秋千、斗百草、投壶、泛舟、女红、演奏、下棋、品茗、书画、采摘等趣味盎然的活动,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亭台楼阁、廊桥飞檐中缭绕着女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情意绵绵。

     无款《古代仕女行乐图》卷(局部),清,绢本设色,国立南京图书馆藏。

     从画幅的最右面开始,我们向左慢慢看。

     侍女拿点心和小被子,主人玩乐休息时,都用得上。

古代仕女行乐图
    像《古代仕女行乐图》卷这样描绘的亭台楼阁,水榭香闺,虽然欢声笑语却是一片没有成年男子的女子乐园,曹清说,“由于社会限制,古代女子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由男性主导的社会,塑造的女性形象难免会贴上他们所习惯的审美标签。汉女的颀长妖娆、风姿绰约,唐女的丰硕雍容、静穆瑰丽,明清时期女相的柔弱忧郁、秀雅清丽。

    带孩子的女子
古代仕女行乐图
说悄悄话
古代仕女行乐图
下棋,二人对弈,三人观战。
古代仕女行乐图

品茗,盘中尚有八只茶杯,恐怕是连小孩子都有份的。
古代仕女行乐图

左面女子拿的这是酒壶?女主人醉也。
古代仕女行乐图

 

摘花,这左面的二位做指挥。
古代仕女行乐图
女子守在一旁,那地上的大罐子,不会是放的开水吧?
古代仕女行乐图
吹拉弹唱,手鼓,梆子,二胡,琵琶,笛子,箫,月琴,还有五位是在旁观?
古代仕女行乐图
三个女人一台戏
古代仕女行乐图
蹴鞠
古代仕女行乐图
大人的分歧
古代仕女行乐图
五女讨论,搬来书卷为证
古代仕女行乐图
树林里的休息
古代仕女行乐图
秋千
古代仕女行乐图
遛狗
古代仕女行乐图
各想各的心事,都无言了
古代仕女行乐图
脱了鞋,揉揉脚,总不会端来水,在这里洗脚?
古代仕女行乐图
中间的六位在“斗百草”
古代仕女行乐图
这酒壶不小,多少人喝?
古代仕女行乐图
休息一下胳臂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右下的那么大的酒壶,还能不醉?有三位已经醉啦,其他人还在喝,没什么菜啊。
古代仕女行乐图
打纸牌,淮安掼蛋,那时还没有吧
古代仕女行乐图
刺绣,理线
古代仕女行乐图
抚琴
古代仕女行乐图
投壶
古代仕女行乐图
大力女子,那器物不会轻巧的
古代仕女行乐图
忙碌的人们
古代仕女行乐图
远处那女子,不知在干什么?
古代仕女行乐图
梳妆
古代仕女行乐图
钓鱼,舞蹈,丹青
古代仕女行乐图
哄孩子
古代仕女行乐图
诗情
古代仕女行乐图
遛狗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双子戏猫
古代仕女行乐图
食品都是不断往里送的
古代仕女行乐图
坐着划船用不上劲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抄手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云想衣裳花想容”,美丽是古往今来女子们不懈的追求。

    “这是晚清海上画派的代表任熊所绘的‘瑶宫秋扇图’,这美人的发型是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种时尚发髻:牡丹髻,由于造型如牡丹盛开瓣瓣有致而得名。”

     眼前这位任熊笔下的美人线条潇洒,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手执鹦鹉纨扇姿容秀丽,颔首低眉,欲迎还羞,高高的发髻十分精致。“侬可晓得这发髻有多高?”,“牡丹髻一开始流行在江南地区,当时富庶的苏州就好像现在的时尚之都巴黎。诗人尤侗有诗云: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一方面可见当时这种发型的流行程度,另一方面从这诗里就能看到这发髻高达‘一尺’,当然古尺会比今尺短,那也有27厘米左右的高度了。梳一个牡丹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禁感叹,古时的女子们为了那三千青丝的美丽造型真是竭尽所能。
古代仕女行乐图

古代仕女行乐图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往今来一位位佳人或凭栏远眺,或在河之洲,如花似玉若水,美丽的形象被咏叹了千百年。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籍中关于女性画家的记载可谓凤毛麟角。

    1971年,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 (Linda Nochlin)发表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开启女性艺术研究的先河,这股思潮逐渐影响到华人艺术圈,学者开始从不多的历史线索中寻找女性艺术的踪迹:从男性画家绘画的女性形象,到记载有女画家的文献,再到女性的绘画作品,关于中国女性艺术史研究的轮廓才逐步清晰起来。

    此次大展在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曹清女士的策划下,通过“形塑女性——文物中形塑的女性世界、女仕日常——古代女仕的起居日用、才媛集艺——古代才媛的尽情之作、笔端容功——传统男士笔下的女性魅力”四个方面,展示了南京博物院藏女性相关文物和借自山西博物院的珍贵宋代彩绘壁画,诠释了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的聪慧和才智,也为中国女性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史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