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宝石

(2015-08-09 22:10:33)
标签:

绒庄街和评事街之间

古代的天然熨斗

踹布坊

云锦工艺改革

元宝石

分类: 生活

    在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里,在南京博物院里,在河西扬子江大道青奥双子星大楼旁的何园边上,都有一种元宝样的大石头。

    不少朋友在寻访老村镇里的石刻制品时,包括寻找元宝石。上面有时具有刻制的文字或图案。元宝石是干什么用的?不少朋友都会有疑问。

    元宝石,又称'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飞雁石'等, 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但形状相近,小者三、六百斤,重者千余斤。元宝石由两部分组成,上爿为一元宝形石片(厚的),一般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元宝石底还刻有若干平行线条。

    碾布作业的情景是“下置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施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原来,老年间城市靛行里有“染坊”和“踩坊”之分。染和踩是这个行当的两道工序。有些布匹或者丝织品,在染坊内洗染后,会缩水,尺寸不够,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抽了”,而且还会起褶子,元宝石就是当时为了恢复布料长度、平整布面的一种工具-“踩布石”。在哈达等丝织品加工时,也叫轧光工艺。

元宝石

    踹布工是靠出卖劳力度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康熙九年(1693年)一月,苏州“年荒米贵”,而踹匠踹染一匹布的工钱是一分一厘,难以糊口以至罢工反抗

元宝石

    在民间的纸马中,也有踹布劳作的场面出现,如纸马《染布缸神》。纸马画面上刻有“梅、葛”二字,与民间传说中染业奉梅、葛仙翁为染布缸神相暗合。画面中有四个染匠形象,一个在缸中染布,一个在摊晾浸染好的色布,一个手拿竹竿在晾布,还有一个双手扶支架在踹布。据说九月九日还是旧时染坊祭祀染布缸神的日子。

元宝石
    左下角,是操作踹布的。
   
踩布石被工匠雕成元宝形状,大概有几百斤重。一般规模比较大的染坊内才备有踩布石,较小的染坊不备此物,洗染之后的布匹要送到踩坊加工。踩坊工人站在元宝石上,利用身体晃动摇摆,达到平整布匹的目的。据说原有多家踩坊的地方,今天就仍然能看到这个老行当的遗迹,只是久居于此的人们,出来进去对元宝石早已是司空见惯,就像对村子里遍布的碾子、磨盘一样不以为然了。

    据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元宝石的描述,用元宝石碾布可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规模大的印染店都用材质好的元宝石,即使碾压作业时间长了,“石不发烧”,不会由于摩擦发热而损坏织物。元宝石也叫踩布石,相当于现代使用的熨斗。布匹在染坊内洗染会缩水,有的还会起褶子,踩布石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染布的着色率,平整布面,增加棉布的经纬密度,增强棉布的韧性。

    使用元宝石较早的文字记载见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乃服》:“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宋应星在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松江织造业和芜湖浆染业的发达繁荣,也记下了元宝石的一些情况,很是珍贵。第一,用元宝石碾布可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第二,“取江北性冷质腻者”做“碾石”是有道理的,即使碾压作业时间长了,“石不发烧”,不会由于磨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第三,“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是指规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欢材质好的元宝石,不惜重金购之,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和招揽生意。

    苏州文史专家沈兰生介绍,踩布石从唐代起就在江浙沪一带普遍使用起来了,一般来说,大型的染坊内才备有踩布石。踩布石有三种功能,一是提高棉布的着色力,通过挤压让色素渗透到棉纤维里;二是平整面部,提高棉布的长度与宽度;三是增加棉布的经纬密度,增强棉布的韧性。

    想在城南的小巷中找寻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巷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南京绒庄街和评事街之间足足转悠了10分钟,最后才在走马巷西段找到了一条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小巷。路牌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南京的踹布坊了。

  如今的踹布坊已拆得七零八落的。在踹布坊28号门口,听说是来找元宝石的,热心居民围拢过来,60多岁的王幼璋说:“小时候,这里有很多的元宝石,在20号、21号那条小巷子里就有三块,现在因为拆迁,都没有了,但是那边好像还有一块。”他带着来到一栋平房前,屋檐下果然还残留着一块,但元宝的角已经掉了。

  为什么踹布坊这条小小巷子里,以前就有众多的元宝石?难道说它们和踹布坊之间有着什么特殊联系?

  原来元宝石是古代的天然熨斗

  听说在寻找元宝石,南京云锦大师金文笑了,说在过去,老城南随处可见元宝石,他在学徒的时候就看到过,还曾经收集了一个放到南京云锦研究所。

  金文说:“元宝石的功能,其实和今天的熨斗很相似,以前云锦织成后有一道工序,就是在元宝石上走一遭后,就会变得平整、有光泽。”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也直言:“元宝石还有个通俗的名字,踹布石,染坊用得比较多,除了使布平整外,还有一个就是提高棉布的着色力,通过挤压让色素渗透到棉纤维里。”

  “时光倒退百年,老城南一片机杼声。东、西锦绣坊就坐落在这里,每天天不亮,云锦工人就开始忙织布了,而绒庄街,是当年绒缎的集中地。云锦工人们把云锦织成布匹后,在踹布坊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然后又在晒布厂晾晒。”金文说。

  那么,“踹布”这种手艺究竟是怎么操作的?踹布坊的老人们介绍了半天,大概过程就是“手抓着高高吊起的木杠,脚踩元宝石,用力踹压布,使布变得更紧薄而有光泽……”

  它还曾是印染店“炫富”招牌

  南京云锦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那元宝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金文摇摇头,说,元宝石在古代也算是一项发明了,因为有了它,云锦变得平滑,更有光泽了;但是,云锦工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它的,那就不清楚了。

  关于元宝石,查阅资料发现,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600多年前。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记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短短几句,宋应星不仅介绍了元宝石在明代的用途,还说明了该如何选取,以及当时的行情等。他说,用元宝石碾布,织物就像人的肌肤一样,变得很紧致,柔光滑亮的。元宝石的选材大有讲究, “江北性冷质腻”的石材是首选,而且价格也比较高,贵的每块要“十余金”。为啥要用“性冷”“质腻”的呢?那是因为织物在元宝石上来回摩擦,而且碾压作业的时间很长,容易摩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但由于石材的质地很好,不会“发烧”,就不用担心它摩擦生热对织物带来的破坏了。

  600多年前,元宝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规模大,看看他们的元宝石就知道了。“当时在芜湖,规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欢材质好的元宝石,不惜重金购买,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和招揽生意。”徐艺乙称,以前,元宝石并不稀奇,只要有染坊在,就有元宝石。

  云锦工艺改革令它退出舞台

  元宝石确实“长”得各不相同,与在踹布坊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则是南博里面保存完好的三块:紧邻铁炮,分散地躺在草丛中,纹理非常清晰,一块的石面上还刻有祥云图案。试着搬了一下,纹丝不动。

  金文说,元宝石很沉,要几个壮汉才抬得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元宝形石片,下部分则是长方形的垫石,也叫“承石”,又叫砑光底座、染垫,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古代的云锦如何砑光呢?“先把云锦卷成一个大卷子,放在凹形的承石上,再把元宝石压在布轴上。踹匠站在两个尖端上,双手扶住两边木杠,双脚不断晃动踩石,从前往后一点点碾压布轴,使布面平整光亮。蹬踩石不仅需要绝好的体力,还需要充分的技术,要求速度快,平稳度高,这样踩出来的布质紧薄而有光。”金文说,踹匠往往都是壮汉,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一年到头脚都踩在方寸之间,即使是冬天,踹匠也是赤脚操作,非常辛苦。踹匠在过去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康熙年间,苏州踹匠因“年荒米贵”难以糊口,还罢工反抗。

  那么,这么重要的工具是何时消失的呢?金文透露,从他开始学徒织造云锦开始,元宝石就已经不用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云锦织造行业的颓败,元宝石就逐渐退出舞台了。”

  至于为啥会退出?金文说,这是因为云锦工艺改革了。过去是手工缫丝,织造的时候用的是竹扣。“这个竹扣就像一把梳子,控制织造过程中的每一缕丝线,包括丝线的根数、疏密等。扣本身容易变形,造成丝线之间的缝隙大小不一。”金文说,由于竹扣的原因,古时候织出来的云锦往往容易疏密不一,不够平整,所以,要拿到元宝石上去“熨”一下,变得漂亮。后来,这种竹扣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淘汰,被不锈钢扣替代,而缫丝也变成机器缫丝,织造出来的云锦不用碾就已经相当柔滑了,所以,在元宝石上碾踩这道工序也被省略了。当然,元宝石也成了一道风景,成了老云锦艺人们的回忆。

  不过,徐艺乙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能见到这种工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