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石

标签:
绒庄街和评事街之间古代的天然熨斗踹布坊云锦工艺改革元宝石 |
分类: 生活 |
如今的踹布坊已拆得七零八落的。在踹布坊28号门口,听说是来找元宝石的,热心居民围拢过来,60多岁的王幼璋说:“小时候,这里有很多的元宝石,在20号、21号那条小巷子里就有三块,现在因为拆迁,都没有了,但是那边好像还有一块。”他带着来到一栋平房前,屋檐下果然还残留着一块,但元宝的角已经掉了。
为什么踹布坊这条小小巷子里,以前就有众多的元宝石?难道说它们和踹布坊之间有着什么特殊联系?
原来元宝石是古代的天然熨斗
听说在寻找元宝石,南京云锦大师金文笑了,说在过去,老城南随处可见元宝石,他在学徒的时候就看到过,还曾经收集了一个放到南京云锦研究所。
金文说:“元宝石的功能,其实和今天的熨斗很相似,以前云锦织成后有一道工序,就是在元宝石上走一遭后,就会变得平整、有光泽。”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也直言:“元宝石还有个通俗的名字,踹布石,染坊用得比较多,除了使布平整外,还有一个就是提高棉布的着色力,通过挤压让色素渗透到棉纤维里。”
“时光倒退百年,老城南一片机杼声。东、西锦绣坊就坐落在这里,每天天不亮,云锦工人就开始忙织布了,而绒庄街,是当年绒缎的集中地。云锦工人们把云锦织成布匹后,在踹布坊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然后又在晒布厂晾晒。”金文说。
那么,“踹布”这种手艺究竟是怎么操作的?踹布坊的老人们介绍了半天,大概过程就是“手抓着高高吊起的木杠,脚踩元宝石,用力踹压布,使布变得更紧薄而有光泽……”
它还曾是印染店“炫富”招牌
南京云锦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那元宝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金文摇摇头,说,元宝石在古代也算是一项发明了,因为有了它,云锦变得平滑,更有光泽了;但是,云锦工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它的,那就不清楚了。
关于元宝石,查阅资料发现,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600多年前。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记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短短几句,宋应星不仅介绍了元宝石在明代的用途,还说明了该如何选取,以及当时的行情等。他说,用元宝石碾布,织物就像人的肌肤一样,变得很紧致,柔光滑亮的。元宝石的选材大有讲究, “江北性冷质腻”的石材是首选,而且价格也比较高,贵的每块要“十余金”。为啥要用“性冷”“质腻”的呢?那是因为织物在元宝石上来回摩擦,而且碾压作业的时间很长,容易摩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但由于石材的质地很好,不会“发烧”,就不用担心它摩擦生热对织物带来的破坏了。
600多年前,元宝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规模大,看看他们的元宝石就知道了。“当时在芜湖,规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欢材质好的元宝石,不惜重金购买,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和招揽生意。”徐艺乙称,以前,元宝石并不稀奇,只要有染坊在,就有元宝石。
云锦工艺改革令它退出舞台
元宝石确实“长”得各不相同,与在踹布坊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则是南博里面保存完好的三块:紧邻铁炮,分散地躺在草丛中,纹理非常清晰,一块的石面上还刻有祥云图案。试着搬了一下,纹丝不动。
金文说,元宝石很沉,要几个壮汉才抬得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元宝形石片,下部分则是长方形的垫石,也叫“承石”,又叫砑光底座、染垫,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古代的云锦如何砑光呢?“先把云锦卷成一个大卷子,放在凹形的承石上,再把元宝石压在布轴上。踹匠站在两个尖端上,双手扶住两边木杠,双脚不断晃动踩石,从前往后一点点碾压布轴,使布面平整光亮。蹬踩石不仅需要绝好的体力,还需要充分的技术,要求速度快,平稳度高,这样踩出来的布质紧薄而有光。”金文说,踹匠往往都是壮汉,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一年到头脚都踩在方寸之间,即使是冬天,踹匠也是赤脚操作,非常辛苦。踹匠在过去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康熙年间,苏州踹匠因“年荒米贵”难以糊口,还罢工反抗。
那么,这么重要的工具是何时消失的呢?金文透露,从他开始学徒织造云锦开始,元宝石就已经不用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云锦织造行业的颓败,元宝石就逐渐退出舞台了。”
至于为啥会退出?金文说,这是因为云锦工艺改革了。过去是手工缫丝,织造的时候用的是竹扣。“这个竹扣就像一把梳子,控制织造过程中的每一缕丝线,包括丝线的根数、疏密等。扣本身容易变形,造成丝线之间的缝隙大小不一。”金文说,由于竹扣的原因,古时候织出来的云锦往往容易疏密不一,不够平整,所以,要拿到元宝石上去“熨”一下,变得漂亮。后来,这种竹扣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淘汰,被不锈钢扣替代,而缫丝也变成机器缫丝,织造出来的云锦不用碾就已经相当柔滑了,所以,在元宝石上碾踩这道工序也被省略了。当然,元宝石也成了一道风景,成了老云锦艺人们的回忆。
不过,徐艺乙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能见到这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