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于六朝的南京寺庙现存位置
(2015-03-09 08:35:33)
标签:
十朝古都南京佛教寺庙南京六朝遗迹南京最古老的寺庙 |
分类: 生活 |
鸡鸣寺,地址上原有西晋永康(公元300年以后)年间的寺庙。
凤游寺,前身就是六朝著名寺庙“瓦官寺”,西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
甘露寺,现在的高座寺, 东晋初年
玄奘寺,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
幽栖寺,
栖霞寺,南朝南齐永明七年(489年)
永庆寺,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
光宅寺,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
鸡鸣寺位于城北鸡鸣山东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在三国时,为东吴的后苑。西晋永康年间,已在山上建有佛寺。东晋在此设有廷尉署。
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大通元年(527年),他在鸡笼山创建寺院,取梵语以协同泰为名,叫同泰寺。为了便利皇帝朝夕拜佛,寺的南门,开在正对建康宫城北门的地方。
杨吴天赞元年(922年),以同泰寺遗址的一半地方建台城千佛院。南唐为净居寺,又改名为园寂寺。宋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改称鸡呜寺。并将梁宝志石函埋于寺前山上,建五级砖塔。塔旁有施食台,相传这里曾是古战场,元代又是杀人的刑场。明初,延请僧人在此结坛施食,以度幽灵。所以,后人称为施食台或志公台。台下有鸡鸣泉,泉水清冽爽口。
清朝咸丰年间,鸡鸣寺毁于兵火。同治时重建。有一阁,内供有观音像,称为观音楼。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观音楼之右建豁蒙楼;民国初年,僧人石寿、石霞又于豁蒙楼旁增建景阳楼。楼下山麓,有胭脂井,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说以帛拭井栏石,石脉有胭脂痕,故称胭脂井,又称辱井。1959年,鸡鸣寺成为尼众道场。1966年后,鸡鸣寺为工厂占用。后因失火,主要殿宇被毁。1981年,人民政府拨巨款,重建观音楼、豁蒙楼、景阳楼,新装佛像。建成以后,纵未能尽复旧观,然却保存了胜迹。这座千年古寺的景阳楼曾有一联日:
“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鸡鸣寺历史变迁及景色。
鸡鸣寺北临玄武湖,湖光山色,风景佳丽,是南京著名风景区之一。
凤游寺
凤游寺位于南京城区西南隅花露岗,其前身就是六朝著名寺庙“瓦官寺”。这一带即古代的小长干地区,地名三井岗,古名永昌里。东吴时期,吴国的重臣张昭、陆机等人的住宅,皆环绕其侧。
东晋元帝时,丞相王导在该处置陶官,主管陶器作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诏移陶官于淮水之北,遂以南岸陶地赐给僧人慧力建寺,即历史上著名的瓦官寺。寺内藏有东晋著名雕塑家戴逵、戴颞父子所塑的五尊铜佛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所贡白玉佛像及顾恺之所画《维摩诘图》,合称“三绝”,均为稀世的珍贵艺术品。
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只羽毛鲜艳、形如孔雀的异鸟翔集于此处的高岗林间,引来“百鸟朝凤”的热闹景象,乃置凤台里,起台于山,称凤凰台。该处亦称凤台山。
梁武帝时在凤台山上建瓦官阁,高三百四十尺,大江前环,平畴远映,平旦时影落江水,日暮时则返照人郭。唐人有诗赞之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极言此阁之雄伟壮观。诗仙李白的《横江词》中,更有“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之名旬。李白的《凤凰台》诗,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传颂千古的绝唱:
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明代初年,该寺基址半为骁骑仓,半入魏国公徐达的花园。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僧人圆梓募捐赎地,新建寺庙。因寺内有桂树数株,古干交错,因名丛桂寺。后更名为凤游寺。寺现已毁,仅存石烛檠二只,上锈花卉及“双狮戏球”图案,另有南唐旧碑“升元阁石刻图”,均由文博部门妥为收藏。
甘露寺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
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尚存,只是破败不堪。成化年问,僧人照堂广募钱财,想要加以修缮,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腊月正式动工恢复拓建,丙辰年十月(1496年)完工,先后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寺后即为雨花台。现在,高座寺已经重建恢复。
南京玄奘寺位于南京城区九华山,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九华山又名覆舟山,山形狭长,顶呈平行,《寰宇记》记载:周围三里,高三十丈,东接青溪,北临真武湖,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后因山南山麓建有小九华寺,遂亦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
东晋在覆舟山南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皇家建筑──北郊坛,辟有药圃,种植芍药供宫廷用药。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年间,将药园垒、西池、北郊坛合并,辟为乐游苑,成为六朝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
南朝时期,一些文人和贵族曾禊饮于乐游苑,著名文人鲍照、颜延之、谢灵云、范晔、沈约,以及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等曾在此活动,留下了绮丽的诗篇。“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悬。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凌高跻飞楹,追焱起流宴。抵苑含灵群,岩庭藏物变。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目远幽情周,醴洽深恩遍。” 鲍照的这首《侍宴覆舟山诗》,便是当时皇家园林内歌舞宴乐的写照。
宋孝武帝刘骏在此建造正阳、林光殿,在山阴处凿藏冰井。《首都志》记载:“陈氏立国,更加修葺,宣帝立甘露亭。苑内有西池,以名游乐池,上有藏冰井,此山又有白水苑,阆风亭、瑶台诸胜。”奇石妙水,名花佳卉,楼台亭阁及一些娱乐设施,布置于山上,殿阁玲珑,花团锦簇,成为六朝宫阙的代表之作。”
覆舟山下曾建有青园寺、****寺、青园尼寺。宋元嘉年间(424-453),高僧竺道生来此寺居住、修行。其年夏雷震寺,中佛殿龙升于天,光照西壁,青园寺遂改为龙光寺。时人叹息:“龙既已去,生必行矣。”到宋景平元年(423),佛驮什于此寺译经。此外,在覆舟山之阳还有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山简之墓。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曾在乐游苑内装置过精巧实用的水碓磨,创制了使用机械开动的“日行千里车”,改造了古代的指南车。
覆舟山因处台城之北,西边紧邻皇宫,东面是战略要地龙尾坡(今富贵山),同为宫城屏障,军事要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这一带曾发生过数次重大战役,有苏峻之乱、桓玄篡晋、侯景之乱,以及隋兵渡江伐陈。作为皇家园林的乐游苑在战乱中遭遇焚毁。
隋唐宋元以降,覆舟山风光不再,昔时的胜景,成了人们谈论、追忆的话题。
民国时期,九华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日军想占为已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部分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底,汪伪政府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
到了1949年前,九华山已是一片凋零,“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全国解放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在九华山上广植树木,1956年辟为九华山公园。
齐梁古刹栖霞寺在南京城东二十二公里的摄山,因为有了栖霞寺,所以又称栖霞山。寺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由当时住在摄山的隐士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到唐代才大规模扩建,并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异常壮丽。在唐代,该寺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栖霞禅院,又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又复名栖霞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残存寺屋,仅一老僧孤守。光绪三十四年,镇江金山寺的宗仰和尚来栖霞寺,见荒凉景象心中不安,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他亲自出面为重建栖霞寺募款,他的弟子若舜主持重建工作,直到1928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近年来又进行了维修整理。
栖霞寺背倚千佛岩,四周层峦拱翠、方壑堆云,灰瓦丹墙的栖霞寺在满山经霜红叶映衬下显得分外肃穆壮观。寺前有彩虹明镜湖。寺门外有一块唐代上元元年立的明征君碑。进入山门拾级而登,入弥勒殿,袒胸露腹的弥勒佛笑面迎人。绕过弥勒殿,便来到巍峨宏丽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象和侍立两旁的梵天、帝释、二十诸天的塑像都点金着彩,金光灿灿,神态各异。出毗卢殿,穿过悬挂“方丈”匾额的中门,沿走廊向上,从“法堂”一侧门向上便是“藏经楼”。这里是寺院的最高处,室内精致的佛龛中,供奉着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相传来自缅甸。室内两旁,按千字文的字序设七十二函匣,内藏佛教的经、律、论。寺内还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堂正中供奉着鉴真脱袈塑像。栖霞寺的古建筑皆倚山势,层叠而上,殿宇楼阁堪称宏伟。
栖霞寺的东南有一座隋代舍利塔,系用巨石雕琢垒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杰作。也为该寺增添了不少光彩。栖霞寺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浓郁的宗教气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及佛教徒。
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南京城内五台山东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502-519年)年间,系梁武帝之女永庆公主舍宅为寺,故名永庆寺。公主又捐汤沐之资,在寺内建五级石塔一座,全用白石砌造,故称白塔,而永庆寺又名“白塔寺”。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朝以来,年深日久,寺内建筑均告圯废,惟存一塔,亦已倾颓。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魏国公徐达裔孙左都督徐增寿具奏重建寺庙,维修宝塔。明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十年(1410年)及正德(1506-1521年)年间先后重修。太平天国战后,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再次重修。
据《金陵梵刹志》卷二十记载,明代永庆寺当时寺内主要建筑计有:山门三楹,天王殿及正佛殿为五楹,立佛殿、伽蓝殿、观音殿、祖师殿及禅院均为三楹。另建宝塔一座,钟、鼓楼二座,回廊二十二楹,方丈室十楹和僧院十四房等,规模颇为可观。明代著名文人顾辚曾来此游览,盘桓终日。
太平天国时期,白塔毁于战火,寺庙亦遭严重破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后存佛殿一座,硬山顶,小瓦屋面,抬梁式木结构,方梁,驼架上有样云图案,通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后窗棂为木质雕花图案,皆为佛教故事。寺内曾存铜佛一尊,风格古朴,应非近代之物。
光宅寺
位于南京城南老虎头44号,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的故宅。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萧衍当了皇帝以后,即将同夏里三桥篱门侧之故里舍为寺庙,取名光宅寺。当时庙宇宏伟,粱武帝曾将僧祜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佛像供奉于此。且诏镌金像花跌,命周兴嗣、陆倭等著名文人各制寺碑。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册封鄱氏为龙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民问仍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
隋唐以后,寺庙日渐荒废。南唐保大年间仅存地数亩,更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资重修,正殿依岩而筑,塑佛像十六尊,改称鹿苑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颛及管仲姬曾在寺内画观音大士像,将之刻石成像。
明代永乐(1403-1424年)年间,西域回光大师以修建大报恩寺的余款重修此寺,更名回光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述:当时寺庙基址广达五十丈,寺内建筑有山门一座,金刚殿一楹,正殿三楹;右侧有关圣殿三楹,大悲殿五楹。天妃殿一楹,玄帝殿三楹。地藏殿三楹;左侧有五显殿三槛,观音殿三槛;另有伽蓝殿一楹,祖师殿一楹,藏经阁三槛,禅堂六槛及僧院四房。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并立碑记事。此后几经战乱,名寺复成废墟。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偶然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即设法重建寺庙,以石观音寺为名。直至现在。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寺内仅有一尊孤立的石观音像,置于一口深井之畔。
光宅寺与相邻的周处读书台及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芥子园原来连成一片,前为赤石矶,后为白鹭洲,确为风景绝佳的胜地。寺侧旧有古柏庵、西莲庵、接引庵等建筑。今均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