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2015-01-10 08:23:53)
标签:

晚清商人周文涛

广东盐大使

吴希彭

涵西街17号

响厅工艺

分类: 生活

      周氏(吴氏)住宅位于城北涵西街草河头,目前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也称“九十九间半”。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由晚清商人周文涛建造,后由于周的家道中落,被时任两广盐监使吴希彭所购买成了宅子的第二代主人,吴希彭遍访江南豪宅,亲自规划设计,且用料上乘。院内小桥流水,砖雕精美,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除去在旧城改造中已被拆除的建筑群,仅剩周氏(吴氏)住宅能够完整代表泰州传统民居特色,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泰州第一豪宅我曾经在2013年对此有一介绍:  新浪博客  名人故居带给如今人们的感觉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2013-09-30 05:50)

      周氏(吴氏)住宅位于涵西街17号,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占地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修缮工程是整个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项目的龙头工程之一。”

周氏(吴氏)住宅原主人为周彬,是地方富商,周家败落后将住宅卖给了曾任广东盐大使的吴希彭。吴氏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规划扩建,请来风水先生,拆除原大门,改成斜向东南;门前增设照壁,扩大规模,增加了厅堂;又在西侧新辟花园,形成了东西4条轴线、住宅园林齐全、号称九十九间半的泰州乃至当时苏北地区的第一豪宅。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印象中,这是爱惜字纸的所在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进了门厅后,要向右,再向前,进照片中左手的门,门口有石鼓。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此院大门向东,正屋门向南。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泰州周氏(吴氏)住宅新貌

周氏(吴氏)住宅大门北侧原沿街部分,为佣人房、灶房、草房、水井、小厢房及便门等,向西依次有4条轴线。第一条轴线从南往北为账房、东花厅、照厅、小堂屋;第二条轴线为前厅、大厅、中厅、大堂屋;第三条轴线为西花厅、客房、西厢屋;最西边第四条轴线是花园、假山、葡萄架、蝴蝶厅、小花厅等。

整座建筑群由14个天井组成各自完整的十多个院落。“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材料优良,青砖黛瓦,精工细作,木雕、石雕、砖雕美轮美奂,为泰州现存古民居之首,展示了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信息,体现了悠久的人文历史,见证了百年的泰州城市沧桑。”该负责人说。

解放后,住宅产权变为国有,先后成为机关、学校与居民住宅。因居住人口拥挤,搭建、封门、开窗等比比皆是,住宅里显得混乱不堪,所有房屋均年久失修,急需进行修缮,社会各界对全面修缮的呼声也非常强烈,因此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项目,实际上是从周氏(吴氏)住宅修缮开始的。

修旧如旧

“周氏(吴氏)住宅修缮工程的最大原则就是不改变原貌,修旧如旧。”该负责人说,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对古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倍加珍惜,倍加爱护。

施工过程中及时建立施工档案,随时留下图像资料,拆卸过程中对一些砖瓦、大梁、椽子进行编号登记,摆放到指定区域,对旧砖、瓦片、望砖、青石等能够使用的建筑材料都要尽可能进行利用,按要求进行“归位”,不让建筑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错位”。对一些有一定蛀蚀的梁柱能够维修加固的决不更换,残存的砖雕与木雕哪怕就剩一块,也都小心对待,整理后安放原处,有的作为样板补全缺失的部分,尽可能保持这些建筑构件的原貌。

此外,在修缮过程中,充分挖掘了周氏(吴氏)住宅的建筑亮点。周氏(吴氏)住宅经过富商和官宦两姓人家的苦心经营,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这次修缮对其中的一些建筑亮点予以保留、挖掘和恢复。例如照壁的建设。周氏(吴氏)住宅里共有五处照壁,在这次维修过程中均予以恢复,为确定住宅门前照壁的位置,施工人员开挖了“探沟”,根据原有地基确定了原有照壁的准确位置,又依据吴氏后人的记忆设计了照壁造型,并选用优质石材和青砖进行修建。

嫁接泰式民居特点

响厅工艺是苏北地区民居的重要建设工艺,几近失传。此次修缮工程中,再次采用了这一传统工艺。

该负责人介绍,响厅就是在铺设地面时用倒扣着的陶盆架空地面,在盆上面铺设方砖,随着人的脚步声厅堂地面会发出共鸣,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这种做法在建国之后几乎绝迹。为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虽然需增加一定的投资,指挥部还是决定对其中5间厅堂采用响厅工艺进行铺设。

在修缮工程中,嫁接了不少泰州传统建筑的元素。如住宅大门北边墙角“转弯抹角”的做法,在建造南面围墙时切去方角,以免行人转弯时被墙角碰撞,旧称“左右逢源”,虽然现在作用不大,修缮过程中还是将其作为建筑符号继承下来。此外,还在围墙上仿制了两个“敬惜字纸”的小石龛,让泰州崇儒尚文的风尚在住宅中得到体现。

“敬惜字纸”传统是指从前的大街小巷墙壁间,常见20厘米左右的小石龛,前面的石板上刻着“敬惜字纸”。那是放字纸的地方,过去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便乱丢,不能扔在地上任人践踏,不能侮辱文字,要随时拾起来,放入附近的石龛中。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将其中的字纸收集起来,送到一处专门烧字纸的炉子里焚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