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寺

标签:
常州天宁寺东南第一丛林龙城象教九龙柱金刚宝座塔 |
分类: 生活 |
常州天宁寺是我国重点保护寺院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天宁寺雄踞常州东门外,前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后倚常州第一大公园红梅公园,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
其特点是五大:"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
常州天宁寺位于常州市内红梅公园南面, 解放路728号。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开山祖师是法融禅师,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为现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几经毁建,几度更名,向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称誉。
乾隆曾三次到常州天宁寺拈香,并为寺题"龙城象教"匾额和楹联。这里终日香火鼎盛,游客如云,现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天宁寺内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三室、两阁等建筑,总面积过110亩之多。
天王殿为全国屈指可数大殿,檐下挂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天王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巨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个个金身雄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广场矗立着的两根九龙柱。石柱高19.8米,直径2.68米,每根重200余吨,是我国最大的整石雕刻龙柱,九条栩栩如生的祥龙盘旋于柱。九龙应合了常州的龙城之意,也隐含了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九条金龙喷洒甘露为其洁身的场景。九龙柱展现了“龙城象教”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又像是宝塔前的两根高大的白蜡烛,香火袅绕,仙气笼罩。
大雄宝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称"三世佛"即正中的释迦尼佛、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殿两侧墙上嵌有石刻罗汉像518幅,其艺术水平之高更为罕见,被视为寺中瑰宝。
塔刹采用金刚宝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刹杆并立,内钢外金,灯饰展示五彩华光。塔林有2000多尊汉白玉小宝塔,整块汉白玉的护栏镌刻经文。宝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龙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语的青铜铭文瓦。塔身外饰5万块镌佛玉石。塔内每层置铜匾,飞檐翘角置风铃……整座宝塔壮观,厚重,清新,典雅,于2005年底,矗立在龙城宝地。
整座宝塔共有四部电梯,可直通12层。从历史上来看,十三层宝塔是佛门弟子极不寻常的“大宏愿”,而天宁宝塔就是十三层。天宁宝塔每层都是一个明层一个暗层,加上地宫层和钟楼层,其实天宁宝塔有28层。其高度相当于普通楼房至少五十层的高度,这个高度也使天宁宝塔傲视群雄成为全亚洲最高的佛塔。
藏宝层
檀香木雕《龙华三会》
古佛殿 唐宋古佛
位于宝塔第十二层,有释迦牟尼、自在观音等,佛像神态各具个性,颇具唐宋遗风。
这样的北宋珍贵文物在第12层共存有四座,形态、神态各异,件件堪称国宝
北宋古佛木雕
塔刹采用金刚宝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刹杆并立,内钢外金,灯饰展示五彩华光。塔林有2000多尊汉白玉小宝塔,整块汉白玉的护栏镌刻经文。宝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龙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语的青铜铭文瓦。塔身外饰5万块镌佛玉石。塔内每层置铜匾,飞檐翘角置风铃……整座宝塔壮观,厚重,清新,典雅,于2005年底,矗立在龙城宝地。
千年古刹天宁禅寺于近年复建唐宋风格的佛塔。佛塔取名“天宁宝塔”,以祝颂天下安宁。
惜乎塔身内部谢绝摄影,而精彩又恰恰集于内部,无奈人家明文规定,只好遵从。
走进山门就是宽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内左右两边是高达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国同类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弥勒佛坐在汉白玉神台上,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美观。天王殿左右两旁分别是普贤殿和文殊殿。殿后门外天井两侧是罗汉堂, 供奉五百罗汉。
大雄宝殿殿顶重檐九脊,高33米,宽26米,进深27米,铁力木大柱高约30米,素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殿内供奉高大奇特、辉煌庄严的三世如来佛像,中间站着阿难和迦叶,背后供奉海岛观音,又称童子拜观音。大殿两侧分立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钟,重达4吨。左前角是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铜佛。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是地藏殿和观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两侧,观音殿的东、南两侧的长廊上有砖刻的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后面还有藏经楼等建筑。据说天宁寺中的观音、地藏、普贤、文殊四殿象征着普陀、九华、峨眉、五台四山。所以过去人们常说,凡到天宁寺烧过香的,就如同已参拜过佛教四大名山了。
天宁宝塔
中华第一佛塔——天宁宝塔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内。天宁宝塔始建于2002年4月,
天宁宝塔中的大柱、栏杆、吊顶、楼梯、扶手、门槛等全部使用的是楠木,用量已达5000立方米。这些楠木出自于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深山老林,均为直径1米、长度则分别为9米和6米的原材。其中,每一层分别60至72根,13层总量达1000余根的楠木大柱,用材即达1000多立方米。而在一层的附节层,伸向塔身外8米多的飞檐全由楠木制成,仅这一层,楠木用材即达1300立方米。在天宁宝塔承载的1000吨铜饰中,最夺人眼球的就是塔顶那座金刚宝座型的塔刹。这座塔刹包括莲台、象轮、鼓座、火焰板等组成,由75吨黄铜浇铸而成。考虑到安装难度,整座塔刹被分别浇铸成5节,然后逐节套接,浇铸拼接的出色工艺让整座塔刹浑然一体。在层层宝塔屋檐上,共加盖了5万张青铜铭文瓦,底部是条形的青铜底瓦。瓦上铭文,缘于古代青铜器上铭文而引发的灵感,这一创新设计令青铜铭文瓦获得了国家专利。此外,屋顶的椽子、望板,檐上的斗拱,也全为铜材装饰,不再承重的斗拱由铜皮包出外型,而斗与拱的型制、尺寸则完全按古建法则。在中国现存塔林之中,最具盛名的是少林寺的塔林。而新建的天宁宝塔,在宝塔基座的6层围栏上,将围绕起1000座汉白玉雕刻的玉塔塔林,与天宁宝塔形成“众聚如林”的盛况。玉塔每座高65厘米,加上基座高1.75米,由四川雅安的“东方白”玉,经中国南北著名的雕刻之乡福建惠安和河北曲阳两县的民间艺人之手精心雕琢而成。在1000座玉塔之间,是由1000块玉石旁板聚成一座佛教经文碑林,碑林上的经文,将邀请海内外500名高僧书写,迄今为止,已经搜集到了200多位高僧撰写的经文。
卧式日冕的原件,在大雄宝殿旁
日晷(音同轨),是中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来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盘”组成。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晷盘放在石台上。晷盘上有刻度,分成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正是一日24小时。这项发明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张根芳说,天宁寺里有两块日晷,是他的祖先张作楠在常州府阳湖县任知县时制作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张作楠在天宁寺内亲自主持,运用天文历算原理,打破传统日晷的制作方法,按常州地处纬度,设计制作了两块日晷,一为立式,一为卧式,后来被收录在《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图录》中。
而卧式日晷原件,就在东端的复制品旁边,离开几米远,位于广场的最东南角落。靠近细看,日晷原件分为晷面和底座两部分,都是石制的。晷面长约1米,宽约半米,高约20多厘米,面上刻有一些线条,但已模糊不清。
其中一边有阴刻的百来个文字,写有“取地平之景(影)可得天正……楠又……”字样,应该是制作者张作楠留下的使用手册。
据市文史研究专家介绍,这两个日晷建成后就一直放在天宁寺大雄宝殿前,文革时曾遭破坏,立式的日晷不见了,卧式的被砸得四分五裂,后来经过修复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