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瞻园的前世今生

(2014-05-25 04:49:53)
标签:

南京瞻园

江宁布政使司署

明中山王徐达

cosplay

江南园林

分类: 生活

    南京在明朝初年,风光无限。作为首都,天子脚下,人员大迁徙,沈万三建城墙,商户云集,跑“部”“钱”进,古已有之。

    朱元璋作为吴王时的命令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在太平天国进南京之前,就是王府。最早是大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的西圃。

    甘棠楼前,转向西进入中路,此处应该是明志楼前面一进院子,正是重新修缮过的延安殿。这幢二层小楼原是明代中山王徐达家族用于祭祀的家庙,现在布置的是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门口的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表彰徐达的,“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高度评价了这位开国第一勋臣的功绩。一楼正面参照了明代高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祭祀场景,四周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仗剑从军”、“从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电扫西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辉煌人生。二层是文物史料陈列展厅,重点是免死铁牌、徐氏家谱、明太祖朱元璋给徐达的信件,还有徐达墓出土的金银器、服饰等。

瞻园的前世今生

朱元璋,封徐达为信国公的诰命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徐达的画像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信件末尾总要修改一下呢?吴王命令也类似。
瞻园的前世今生
铁卷证书,免徐达家族不死。
瞻园的前世今生
追封徐达为中山王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  徐中山王达园,在南门街。表其门曰‘大功坊’。园以石胜,有最高峰,极其峭拔。友松倚云长生、凌云仙人卷石,亦名称其实。石之下,邃谷集祥,伏虎、仙姑、三猿、明通、垂云诸洞,盘纡曲邃。又有亭台池馆。清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今为内政部”。--- 引自陈诒绂《金陵园墅志》
    一笔虎

    对“虎”字石刻的出处定位,最初还是来源于导游小姐的解说词,据她说:“虎”字来自明初,是一个叫劭道人的人写了送给徐达的,劭道人乃刘伯温的师傅。相传,著名将领徐达年轻时,曾跟劭道人学习用兵布阵之法。学成后,徐达投奔朱元璋。临行前,劭道人送徐达一个锦囊。徐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几年,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自己却毫发无损,据说是靠此锦囊保佑。

  后来,大明江山已定,论功行赏,朱元璋封徐达为中山王,为其兴建王府,即今天的瞻园。徐达功成名就,欲求其子孙万世富贵,他请求劭道人满足其愿望。劭道人就草书一个“虎”字。让徐达将此字刻于石石刻上,藏在后宅,即可荣华万代。

徐达得此字后整天面壁沉思,悟出许多人生哲理,甚至于躲过杀身之祸。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对曾经和他患难与共的兄弟大开杀戒,就是历史上的“炮打庆功楼”传说。朱元璋在庆功楼事先预埋好炸药,邀请群臣赴宴,徐达也在邀请之列。不过,他在去赴宴前,面对“虎”字近一个时辰,他领悟到此行必须和皇上寸步不离才能脱险。就这一个“虎”字,保了徐达家十八代子孙的富贵吉祥。

分析导游小姐的解说词,“虎”字石刻,应该是明代劭道人所作。

又有资料显示,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曾评价其为“天下第一虎”。由于皇爷非常喜欢这个字,和珅就想把“虎”字移至京城,但又怕坏了风水,于是就采用拓碑的办法,将石刻上字拓后送给了乾隆皇帝。所以现在园内还经常拓字作为国礼送给外宾,并且商家也迎合了游人的这种心理,推出了一系列与“虎”字有关的拓碑产品。光顾了瞻园里的小卖部,“虎”字拓碑品种繁多,不断有外地人前来购买。

那么据此资料,乾隆也见过“虎”字石刻。

导游小姐讲解的“虎”字石刻来历固然很精彩,但感兴趣的是写这个“虎”字的真人。这块石刻的下端落款为“劭道人”三个字。“劭道人”又是何方人士?他是那个朝代的书法家?他是刘伯温的师傅吗?乾隆真的见过“虎”字石刻吗?那为何未见史籍中相关的记载呢?“南京园林网”的瞻园介绍中,读到以下一段文字“小院西南角有一‘虎’字碑,传系汪伪南京考试院院长江亢虎的笔迹”,此段文字是官方对外公开发布的信息,不是道听途说之言,应该理解为可信性较高、可读性较强,这也是目前“民国文人”的唯一举证。

 

高阁令,安丰令
瞻园的前世今生
    江宁布政使司署
    江宁布政使司署系清代江苏省级行政机构,全称“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江宁藩司”。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含现在上海市)、安徽省。设左、右布政使于江宁(今南京),左为长,右为副,掌全省政令、财赋。

    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园路128号。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右布政使移驻苏州,领江宁等5府,辖苏南(含现在上海市)一带;左布政使仍驻江宁,领淮安等9府,辖今苏北及安徽省一带。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左、右布政使相应改为安徽、江苏布政使,驻地不变。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八月,安徽布政使移驻安庆、新设江宁布政使于江宁,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通州等府州。全国18个直省,惟江苏省分设两布政使(江宁、江苏)。衙署仍在大功坊。

    布政使为从二品。凡诸政务会同督抚议行,乾隆以后实际成为督抚属官。属员有经历司经历、都事,掌出纳文移;照磨所照摩,掌处理案卷;理问所理部,掌推勘刑名;库大使,掌库藏籍账;仓大使,掌稽仓储。

    继续东行,便是一片复建的院落,算来应当是旧时布政使衙署的第六进院落了。明志楼前立有一座“江宁布政使司署”木牌坊,不过这里并非原有衙署的主体建筑,只是附属用房。此次复建,恢复了布政使衙署的旧有格局。楼内展出有120多件文物史料,集中展示瞻园作为布政使衙署200余年间的发展变迁和历史文脉。楼名匾额由当代书法家汪迎(安徽歙县人,林散之先生关门弟子)题写。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里复建了清代“江宁布政使司署”等建筑,展出了120多件相关文物史料,使游人能在此久负盛名的“金陵第一园”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能感悟历史、增长知识。
  布政使官名始于明洪武年间,初时每省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同为一省最高长官,明宣德时出于加强统治及军事需要,增设了总督、巡抚,地位比布政使略高。清代正式将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政和人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级别为从二品(总督为从一品至正二品,巡抚为正二品至从二品)。康熙六年,改左、右布政使为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唯有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地位特别重要的江苏设有两位布政使,一在江宁(即南京),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通州、海州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五府州。
  “江宁布政使司署”在清朝是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即现总统府遗址)的第二大官衙(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基本保存完好、形制完整的清代布政使衙署建筑。走过“江宁布政使司署”牌坊,进入大堂,太师椅背后的墙上高悬着“清慎勤”三个大字,靠壁上刻有“重农桑以足衣食”、“务本业以定民志”、“隆学校以端士习”、“尚节俭以惜财用”、“谨法律以儆愚昧”、“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施政大纲”;两侧墙上四块牌匾,左为“承流”、“江南方岳”,右为“宣化”、“表率群僚”。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现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为政一方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以及当今的“工作要点”差别不大。
  据史料记载,在瞻园作为布政使衙门的两百多年期间,自顺治至宣统,先后有147任布政使在此为官施政,其中又产生了60多位巡抚、40多位总督及尚书、4位钦差大臣和 4位大学士。

    他们中间有政绩显赫的名臣,如开引河、兴水利、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漕运总督的高晋,以严禁鸦片而家喻户晓、先后任湖广总督和云贵总督并两授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有清廉勤勉的清官,如清白自持、廉洁自律、获康熙“天下第一清官”亲笔题匾的施世纶,勤勉政事、关注民生、屡陈救济民食诸疏的晏斯盛;有奉公守法的良吏,如为政识大体、顾大局、行事多替百姓着想的李尧栋,知人善任、折狱平允、有“魏青天”之称的魏定国;有文名政声齐著的儒官,如善书法、能诗文并因乡试、殿试、会试皆获榜首而世称“三元”的陈继昌,被公推为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的史学家、最为专精的汉学家的“一代儒宗”钱大昕;有守节改良的栋梁,如拒绝与英法联军议和、被俘后“耻食敌粟”绝食而亡的叶名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和民族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张之洞;亦有毁誉参半、过大于功而频遭物议之辈,如既身体力行治河有功被特加恩赉、又屡生事故陈奏不实遭革职逮问的康基田,私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在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于后的琦善等。
    有清一代260余年,瞻园作为布政使衙署曾经经历了147任布政使,有几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施世纶(1658年一1722年),福建晋江人,清代著名清官,靖海侯施琅次子,被康熙帝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民间呼为“施青天”,后成为著名公案小说《施公案》主人公。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安徽布政使。

    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满洲正黄旗人,晚清封疆大吏,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后世评价多为负面,鸦片战争中诬陷坚决禁烟的林则徐,导致其被革职问罪,同时力主妥协,道光廿一年私自与英方签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岛,并赔款六百万元。曾于嘉庆廿四年任江宁布政使。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人,晚晴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著名的禁烟派领袖,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公认为民族英雄。曾于道光三年、十年两任江宁布政使。

    叶名琛(1807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晚清封疆大吏,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被评价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长于政务,镇压起义得力,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军俘虏,后被押往印度加尔各大,仿效古贤伯夷叔齐绝食而死。曾于道光廿三年任江宁布政使,因原籍江苏溧水须回避,不久调离。

    孙衣言(1814年—1894年),浙江瑞安人,晚晴官吏、学者、藏书家,曾于光绪三年任江宁布政使,整饬盐务、厘捐,明断疑狱,治有政声。

    除了在衙署任职的布政使,瞻园还接待过众多名人:乾隆帝曾经御笔题写“瞻园”二字,刻于园中门额,诗人、词人、学者朱彝尊,诗人、散文家袁枚,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晚清重臣曾国藩,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

  瞻园原为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府邸,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底定江南在此建布政使衙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这里又先后成为杨秀清的东王府和赖汉英的丞相府,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再恢复为布政使司署,因此与明、清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相始终,既镌刻着王朝兴盛之时的辉煌荣耀,又承载了政权衰败之际的落寞无奈。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林则徐的信
瞻园的前世今生
陈继昌的书法

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临桂人,清嘉庆廿五年状元,有清一代第二名连中三元者,自隋唐开科考以来的第十三位,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连中三元者。曾于道光年间出任江宁布政使。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曾国藩的书法

    曾国藩于同治七年赠好友孙衣言的对联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办理洋务,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孙衣言(1814年-1894年),浙江瑞安人,出于曾国藩门下,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曾于光绪三年至五年任江宁布政使,整饬盐务、厘捐,明断疑狱,治有政声。


瞻园的前世今生

    李瑞清书法对联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曾于宣统三年任江宁布政使,是年底南京光复,即挂冠而去。 

    在山为宰相,於易乃祖师
瞻园的前世今生
    孙诒让(1848年—1908年),浙江瑞安人,孙衣言之子,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在其父任江宁布政使前后,均曾随宦在侧。
瞻园的前世今生
    2008年扩建的北部新园了,当时一共扩建了九千多平方米,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总面积,曲折的回廊连接起新旧园,浑然一体。 

    中华路的瞻园西门,月门左手边是移(有草字头)山草堂,门口对联“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取自苏轼在湖南汨罗屈子祠题联。这里现在是正草堂中医药文化馆和国医国药馆,与其说是展示,倒更像是药铺了。

瞻园的前世今生
    就是后面讲的年轻人COSPLAY的地方。
瞻园的前世今生
    环碧山房是瞻园旧景之一,坐西面东,室内一座宽约五米、高两米多的黄杨木雕屏风非常气派,正面精雕细刻的是瞻园旧景,这大概就是采用的清代画家袁江所绘《瞻园图》,新扩建的北部园林布局结构便是以此为据的,背面是一篇《部分恢复瞻园历史风貌记》,介绍了瞻园的历史沿革、扩建经过等等。两侧陈设着漂亮的螺钿工艺座椅和茶几,漆面光洁细腻,镶嵌着寿字纹、蝙蝠、佛教八宝、花卉等精美图案,椅背和部分茶几面上还嵌有带图纹的大理石装饰,从工艺和装饰风格来看,应该是清代的物件。
瞻园的前世今生
[清]黄建芜《瞻园记》碑拓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从瞻园的东门进来,北面是景徐堂(现在是办公区),东侧廊道向南,院中坐落的是甘棠楼。楼门上用的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的对联“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由当代广东南海籍著名画家林松年仿石涛笔意题写,格调高雅。

    甘棠,即为棠梨,落叶乔木,有药用价值。此处典故出自《诗经·国风·召南·甘棠》,按照公认的说法,该诗是赞美召公德治的,《史记》中有记载。相传召公出巡听讼甘棠树下,搭棚过夜,体恤民间疾苦,不搅扰百姓。在召公去世后,百姓感念其德政教化,不忍损折甘棠一枝一叶。后世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此楼如此命名颇有自勉自美之意。

    自甘棠楼向南便到了素心斋,斋门口挂着源于清乾隆十三年状元、大臣梁国治的一副楹联“襟怀朗似当天月,气味清于着露兰”,映衬着庭院中扶疏的假山、桂树、红枫,愈发显得志趣高洁,不落俗套。

    醉墨山房静静坐落在这一组院落的最南端,除了满院草木带来的蓊郁生气,房门处挂着对联“兴来笔作秋澜卷,酒罢身如古岳倾”,白底黑字,简洁中透出洒脱的笔意和不羁的风骨。

    主园最主要的建筑(位于整个瞻园的正中心)是一览阁,迎面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静观流水动观山”意向优美,本是苏州拙政园中名对,用在这江南园林中倒也自然贴切,不辜负满园秀色。
瞻园的前世今生
一览阁的北面是罗尔纲史学馆。
瞻园的前世今生
一览阁的南面是延晖亭。
瞻园的前世今生
    环碧山房面对的湖心亭,就是春波亭,春波亭的匾额和扇画。

    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杨沂孙题写,“盈盈一水间”取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杨沂孙,江苏常熟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于钟鼎文、篆书、隶书。

瞻园的前世今生

碑廊里的陈列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的前世今生
盆景园北的亭子
瞻园的前世今生
左面是延晖亭
瞻园的前世今生
北假山,明代石矶。南假山是有瀑布的,在瞻园路的围墙里面,面对北面的静妙堂。
瞻园的前世今生
碑廊里的陈列
瞻园的前世今生
    瞻园里面的环碧山房,青年在COSPLAY造型拍摄。
瞻园的前世今生
    女孩子们不知道按照什么故事情节,装扮得俏丽多姿
瞻园的前世今生
黑衣女子手握长矛一样的武器。左面是春波亭,右面是船舫。
瞻园的前世今生
姊生亭在春波亭的后面,抱石轩的北面。图左是抱月楼。
瞻园的前世今生
旁边还斜架着一批武器,右面是逐月楼
瞻园的前世今生
    东路本是布政使衙署的主体建筑群,由五进雄伟的建筑群,组成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史料展览区。不过由于天色临晚,已然闭展。瞻园除了作为明中山王府和清代藩司衙署的组成部分外,在太平天国时期曾先后成为东王杨秀清、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幼西王萧友和的府邸,民国时曾经是江苏省长公署和国民政府内政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有多少高官显宦出入和坐镇,见证过几多历史事件,实在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和遗存。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由著名史学家罗尔纲筹建,于1958年迁建于瞻园,是国内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常年举办“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序幕、历史背景、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制度政策、坚持斗争、抗击侵略、保卫天京和前仆后继等九个部分,介绍太平天国历史的全过程,展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官服团龙马褂、原刻本官书、印、碑等传世珍品,以及天王和幼天王玉玺、洪秀全亲笔诏书、巨幅“望楼”壁画等重要复制文物,还收藏有晚清地方官署档案,咸同年间名人函件,太平天国专著、地方志、文物遗迹照片等。 

    正对着大殿的便是瞻园的正门了,位于瞻园路128号。门厅内是一座巨大的照壁,朱底金漆,描画着张牙舞爪的升龙,佛教八宝和祥云围绕,端的是威严华贵的王府气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