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军山风景区景色宜人,那里有岳飞抗金故垒,这里曾是宋代牛首山大捷的古战场,八百年前,岳飞将军在这里筑壁垒,设伏兵,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建康城(南京)。横亘山脊,连绵数里的故垒工事,便是当年激烈鏖战的见证,将军山也因此而得名。
但也有人说将军山的名字,并不来自岳飞,而是来自明朝。
将军山,原名观音山,后因埋葬了明代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沐英及其家族墓而得名。
2005年5月,挖开主墓室前一个长方形的穹顶墓室,该室全部由青砖砌成,高达2米。西边墙上并排分布着3个石拱门,6扇石门尚未开启,门后的墓主可能与他的两位夫人依然静静地躺着。东面墙上只有一扇石门,应当是通往前室或甬道的。在这个墓室中,考古人员发现的最主要文物是一副盔甲和一把宝剑,应当是主人生前使用之物,由此初步判定墓主人可能是位将军。
奢华程度令人惊讶的南京江宁区将军山作为朱元璋养子沐英家族墓葬用地,自1959年起这里先后抢救性地发掘了黔宁王沐英、定远王沐晟、黔国公沐昌祚、黔国公沐叡的墓,发掘的副总兵同知都督沐瓒墓更是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沐英家族墓葬出土文物展在南京朝天宫揭展,共展出五座沐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精品251件。将沐氏家族墓出土文物集中展示。
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先后十二代、十四任镇守云南,与大明王朝共始终,创造了不可一世的沐王府,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他们去世后归葬金陵的传统也是将军山得名的由来,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到:沐氏家族之奢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沐瓒墓:99枚大金币很罕见
2005年56月,沐瓒与两位夫人的合葬墓在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南麓一建设工地被发现,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金、银、玉、陶、瓷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余件,其中仅沐瓒墓中就出土大型金币99枚,最重的一枚竟达到350克。
这些金币呈圆形、方孔,质地厚实,周边还有若干小孔,本来缝制在死者的衣服上,出土时,虽死者尸骨全无,但金币完好如初。沐瓒墓中如此多的金币在明墓中也属极其罕见。

沐晟墓:珍贵梅瓶瓷中精品
沐氏家族的创始人沐英之墓1950年被当地农民盗掘,出土文物不幸流散。墓中陪葬的一件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大梅瓶经几年辗转后,终于收归国有,如今已成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沐英及次子定远王沐晟的墓葬被发现,国宝级的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及另一件定为一级文物的元青花牡丹纹梅瓶就分别出于这两处墓葬中。
沐晟墓出土的缠枝牡丹纹青花梅瓶之精美依然令人惊叹。该梅瓶以四朵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枝叶缠绕其间,婉转多姿,仪态万方。纹饰富丽紧密,格调高雅,层次清晰,线条活泼流畅,青花色泽浓艳,彩料晕散自然,釉质明净莹澈,实为青花瓷中精品。

沐叡墓:琥珀杯精美奇绝
沐叡是沐英的十世孙,也是沐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明王朝囚死狱中的成员。虽死后多年才安葬,但墓中文物之丰毫不亚于前辈。沐叡墓1974年春被发现,当地农民采沙时发现了该墓,南京市博物馆清理中发现了金、银、玉、琥珀、水晶、珊瑚、陶、瓷等质地的文物180余件。其中尤以渔翁戏荷纹琥珀杯和黔宁王遗记金牌最为著名。

金牌为圆形,直径13厘米,上部为花叶形边,刻有叶脉纹,顶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以便系绳。牌身正面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五字,两边各刻有四个字,右为“此牌须用”,左为“印绶带之”,字体略小。金牌背面刻字五行,为“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金牌上提到的的“黔宁王”,指的是明初开国功臣沐英。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安徽定远人。自幼失去父母,被朱元璋夫妇收为养子,并随军征战。沐英自18岁起就单独领兵作战,敏捷果断,屡建战功,深为朱元璋所器重。相继由帐前都尉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连年征战陕、川、藏等地,最后平定云南。因在西南功勋最大,朱元璋命其留镇滇中。洪武十年(1377)封西平侯,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标病死,沐英闻讯后哀伤过度,继而得病,卒于昆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其遗体运回南京,归葬京师,葬于南京江宁将军山,追封黔宁王,谥“昭靖”。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世代镇守云南,终明一代。世袭爵位的有沐英、沐春(沐晟、沐昂)、沐斌、沐琮(沫瓒)、沫诚、沐崑、沐绍勋、沐朝辅(沐朝弼)、沐昌祚、沐叡、沐启元、沐天波,共传12代,14任。他们远离朝廷,在云南边陲威惠并施,政声颇著,对明代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边疆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这面金牌上所刻的文字是黔宁王沐英对后代的教诲,意在训诫子孙供职朝廷,首先一定要忠君报国;其次对上级,要小心做人,勤恳为官;同僚相处,虚心谦恭;这样方能安享世代荣华。这30个字的“特谕”,充满儒家传统的为人处世之道。身在官场特别需要“慎之戒之”啊。这件金牌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来自显赫家族的家传遗训,极为珍贵。
琥珀杯以大块深红色血珀制成,杯身呈荷叶形,一侧雕一鱼鹰,另一侧雕交错的荷花根蔓,而与之相连的是一位袒露上身、笑容可掬的渔翁,左手握鱼、右手抓杯、身体侧倚、极具动感。此作品材料之美、构思之精、雕刻之工、人物之传神,堪称前所未有。

琥珀杯,高4.8厘米,长12.8厘米,选用一整块深红色琥珀制成,料中间杂黑色条纹,显露出透明的质感。巧夺天工的工匠尽材施艺,雕琢出一件意趣典雅、美奂多姿,令后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珍品。您看杯的主体由荷叶形杯身及雕琢成渔翁形状的把手组成,杯口沿圆滑流畅,磨琢细腻。杯身一侧浅雕出一只鱼鹰,尖喙、圆眼,似在搜寻猎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杯另一侧延伸舒展出数枝荷花根蔓,在这里工匠们着力不多,便将荷花枝茎交相盘错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与之相连的部分,便是捕鱼的渔翁了,这是琥珀杯雕琢技艺的精华所在。渔翁发髻高挽,上身裸露,双臂粗壮有力,身背鱼篓,足蹬高靴,左手紧握一鱼,鱼嘴上昂,似在挣扎呼吸,鱼鳞清晰可辨,一副鲜活的神态。渔翁的右手紧握杯口,全身呈侧倚状,胳膊上肌肉微微隆起,似在用力攀援,这样隐约的纹理处理,显示出良好的肌理美。特别令人称绝的是其面部表情的刻画,渔翁双眼微眯,大嘴咧开,正发出会心的笑声,是捕到鱼后的兴奋与满足?抑或是水上生涯的惬意与陶醉?给人以无穷的艺术遐想。琥珀杯的作者正是抓住渔翁面部一瞬间的神态来渲染整体艺术效果的,作者甚至连渔翁的眉毛、眼睛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真正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斜倚的造型、有力的身躯、生动的表情、灵巧的腿脚,迸发出勃勃的生机,显示出强烈的动态美。同时,斜倚着的渔翁不仅是琥珀杯的传神之处,而且还作为琥珀杯的把手来作用,这又不由得不令人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奇巧了!

从墓中所出的琥珀制品看,大多为血珀,推测其原料可能来自缅甸。缅甸和马来西亚是亚洲的两大著名琥珀产区。缅甸琥珀颜色以深红为主,因内含方解石,故而质地致密,硬度颇高,易于雕琢。在古代,缅甸琥珀即通过云南大量运往中国。在云南称王的沐氏家族占据了天时地利之便,自然可以将最好的琥珀占为己有。
沐睿与其先祖死后同归葬于南京江宁将军山的沐氏家族墓地,墓葬的结构大致相同,然随葬品却有较大的差别,沐睿墓中所出器物的繁多与华丽是其先祖不能比拟的。这大概和沐英、沐晟遵循明初太祖朱元璋倡行节简的葬俗制度有关,同时也能看出,明代中后期沐氏子孙的贪婪骄纵早已与先祖定下的“勤慎小心”的家训背道而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