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宏觉寺塔

标签:
宏觉寺牛首山唐塔文化 |
分类: 生活 |
丁字路口,有栏杆挡着,不让从公园大门进来的车辆进入山顶。
其实,今存残塔已非唐时原塔,乃是明初所建之塔,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宏觉寺所在的祖堂山,有着漫长的建寺历史,历代多有名僧名寺在此,唐以后尤盛。祖堂山在牛首山南。因南朝在山南建有幽栖寺,又名幽栖山。唐初。佛教禅宗支派传人法融禅师驻锡于此,开宗立派,史称“牛头禅宗”,幽栖山遂成牛头宗祖天下大造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上行下效,所以徐度不仅在牛首山建寺,“仍以余资集录佛经道书、内外诸史、医方图录,凡数千百卷,总之七藏奉之”。致使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众多。名声大振。
此后历代均有增制,寺名亦经常更改。唐朝时曾名长乐寺、福昌院、资善院。大历九年(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七级浮屠”,即命人在牛首山西峰建筑一座七级宝塔,高耸云霄,后人称为“唐塔”。南唐时,后主李煜改寺名为弘觉寺。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改称崇教寺;不久,又建造一座五层高的方形辟支佛塔,后代称为“宋塔”。
明朝洪武初年,仍名佛窟寺;正统年间,更名弘觉寺。当时的佛寺,规模宏伟,香火旺盛。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人们进了山门,缘坡而上,即为金刚殿五槛;左右两座碑亭。相对而立;殿后有石阶百级。陡峭严整,称白云梯;白云梯上为天王殿三槛,再上为大雄宝殿七楹,前有石栏围护,下有银杏一株。围逾二丈,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寺内其他主要建筑还有观音殿、轮藏殿、后佛殿、伽蓝殿、祖师殿、卧佛殿、文殊殿、辟支殿、弥勒殿等各三槛,方丈室十四槛,公学二大槛,斋堂五大楹,唐建舍利塔七级,宋建五级方塔一座及僧院五十四房,寺基周围共长二十一里三十步。明代盛时豢《牛首山志》更记述说:“寺之前后殿宇内,诸佛菩萨,庄严端好,皆前朝时雕塑。其缨络幢幡,炉瓶几杖,决非诸山可及。”在明代,弘觉寺“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嵋,并为圣道场地”。
佛窟寺,千百年来,一直是南京城内善男信女、达官显贵烧香礼佛的重要去处。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游兴勃发,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词华章。如唐代诗人韦庄《游牛首山》诗云
牛首见鹤林,梯经绕幽岑。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明初大臣胡广随同皇帝游览牛首山佛窟寺后,亦有《从游诗》云:
晓从凤辇出龙关,偶筑牛首其跻扳。
南唐古寺留碑在,西竺高僧振锡还。
百丈崖龛过鸟雀,半空钟鼓隔人间。
暂游已觉尘缘息,到此万知佛屈用。
清代干隆年间,因避干隆皇帝名字弘历之讳,将弘觉寺改名宏觉寺。干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巡游,亲自为宏觉寺佛殿题写“万法皆如”匾额。宏觉寺在清代咸丰年间遭兵火焚毁,后虽稍加修葺,规模已大不如前,但七级宝塔及庙门外相传为法融和尚手植的一株银杏树犹存。
民国期间,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着名学者朱楔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两度探访佛窟寺旧迹,当时古寺“仅余大雄宝殿,佛龛尘封。荆榛塞途。寺右有杏花数十株,花事已闲,古寺无人,纷纷自开自落”。抗日战争期间,古寺又遭日本侵略军兵火焚掠,除宝塔孑然孤立外。其余寺庙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1993年5月,由南京栖霞寺震寰法师提议,经江宁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南京市佛教协会礼聘九华山观音峰宏成法师主持复建宏觉寺。1994年以来,先后募集资金3000余万元。陆续修建了部分庙宇殿堂。现任住持宏成法师,安徽无为县人,18岁在九华山天台道僧洞剃度出家。
据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唐大历九(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寺之东西峰顶七层浮图。” 以后的历代记载,如明《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和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均沿用此说,但未提及任何有关塔的具体维修情况。
塔基地宫埋藏及塔身历代题刻:
宝塔结构实测:宏觉寺塔的高度,经过南京建工学院的精确测量,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为36.65米,若加上原来培刹,高约45 米。它的底层较高,为7.10米,二层以上各层高度递减,在4.30米至4.13之间,塔的外围为八角平面,底层边长为3.35米,二层3.17米,三层3.00米,四层2.80米,五层2.64米,六层2.46米,七层2.22米。塔的内壁为方形空筒,底层内径3.85米,二层3.60米,三层3.44 米,四层3.299米,五层3.04米,六层2.87米,七层2.58米。
宏觉寺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砖固定在转角墙体内。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制。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内有一龛室与券门相通,可以从内部上油;2至7层灯龛计96个。
塔身用青砖砌筑,砖的规格有多种,长度有33.5、34、35、35.5厘米数种,宽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砌筑方法,均为上下皮一顺一顶式,灰缝的粘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估计加了糯米汁。
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两种。斗口宽度约3厘米,合清营造尺2.5寸(按清1营造尺=32厘米),相当于清制的八等斗口。斗拱的总高度70至80厘米,台9至10斗口,当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各层的内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为五踩。
塔顶有砖砌的复盆,内部为砖叠沚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
宏觉寺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十分坚固,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但上部外壁砖已有部分风化、脱落,除木结构彼毁外,砖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
宏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培中较为流行,最早见千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八角七层;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坛县龙山宝塔以及历史记载中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都是这种结构。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