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BEA是中美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留学项目,即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CUSBEA)
program,需要经过多轮的全英文考试,及美国大学教授的亲自面试。
吴瑞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1928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赴美国,195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发明了DNA测序方法以及其他一些DNA克隆技术,为水稻和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奠定了基础。1981年,他创建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为中国生命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几位CUSBEA的经历者:
后排:孙晓红,李鲁远,管俊林
前排:傅新元,王小凡,俞强,潘振强,罗明

CUSBEA招考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龙翔,北京大学校长,生物化学教授;
副主任委员:陈德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生物物理学教授。
委员:沈同,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化学教授
孙亦梁,北京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分析化学副教授
顾孝诚,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分子生物学副教授。
从1982年8月派出第一批55位学生,到1989年派出最后一批49位学生,该项目8年间共选拔422位学生赴美国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许多CUSBEA学子已经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袁钧英教授、德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化学教授王晓东,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席教授施一公等。
吴瑞通过CUSBEA把大批留学生搞到美国学生物,他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到他对自己选的学生,谁最后在美国做的最好。
1991至1999年
管坤良 (Guan, Kun-Liang)(密执安大学)
贡献:发现有双特异性的蛋白激酶,阐明Ras-MAP激酶通路在细胞内的生化机理(Na
ture 350:359-362, 1991; EMBO J. 13:1123-1131,
1994)。获麦克阿瑟奖。
影响:他的工作使人们对哺乳动物细胞内这一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有更好的理解。
韩珉 (Han, Min)(科罗拉多大学)
贡献:在线虫C.
elegans里阐明Ras-MAP激酶通路。这是ras或癌基因在机体内关键
作用的第一例 (Cell 83:889-901, 1995; Cell 94:119-130,
1998)。他是休斯研究
所研究员。
影响:他扎实地确立了ras基因的作用,清楚地表明Ras-Raf不是单独作用,信号调
节是复杂的。
何大一 (Ho, David D.)(洛克菲勒大学)
贡献:发明一个新的、敏感的定量方法检测血液和组织中的艾滋病毒。他的工作使了
解艾滋病毒感染的体内动力学成为可能(Nature 373:123-126, 1995; Nature
387:188
-191, 1997).
影响:他的定量检测艾滋病毒方法有利于早期诊断、发明和跟踪艾滋病毒感染病人治
疗的策略。
王晓东 (Wang, Xiao-Dong)(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贡献:发现几种由线粒体起源的生化通路,包括细胞色素c和Apaf-1/caspase-9复
合体,在哺乳动物细胞执行细胞凋亡 (Cell 86:147-157, 1996; Cell
91:479-489,
1997)。
影响:线粒体起源的细胞凋亡通路被认为是哺乳细胞主要的通路,包括神经发育,细
胞应急反应,如辐射和癌细胞化学治疗等。
袁钧瑛 (Yuan, Junying)(哈佛医学院)
贡献:发现对细胞凋亡起关键作用的caspases酶,包括它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
(Cell 75:641-652, 1993; Science 263:826-828,
1994)。
影响:她开创了哺乳动物细胞凋亡分子分析的新领域,包括可能用caspase抑制物预
防中风和其它神经退行性病变。
经CUSBEA逐年出国的有许多成为生物学家:王小凡、袁钧瑛、韩珉、施扬、吴虹、马骏、傅向东、傅新元、王晓东、金亦石、骆利群……一份长长的名单,他们活跃在世界科学界。回国的CUSBEA学生(如上海的赵国屏)。
傅新元是我国第一届中美分子生物学交换计划的学者,离开清华大学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了。
傅新元1994-2003年,耶鲁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副教授,耶鲁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耶鲁大学肝病研究中心研究员,耶鲁大学病理学医学博士论文审核委员会主席;
2000-2010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系,清华大学医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2004
至今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及免疫系终身教授.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系主任.
首届CUSMBEA中美交换学生,于1982年由谈家桢先生推荐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 James
Manley,87年获得学位,后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师从 James Darnell
。他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发现STAT信号传导通路,并阐明STAT在生命及疾病中的重大作用。STAT细胞信号传导因子家族是傅新元博士及其同事于1992年发现的。此发现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3年十大重大科学发现之一。傅新元1987年,首先发现基因选择拼接因子
(ASF, Alternative Splicing Factor)。1992年,首先克隆STAT1
和STAT2基因,阐明STAT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关于STAT的科学研究现在已有一万五千多篇论文发表。傅新元实验室和中国科学家有广泛科研合作。傅新元博士在美国耶鲁大学做教学研究的同时,曾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兼职教授。其实验室在研究生物细胞信号传导上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傅新元博士是多个协会的发起人,包括中美药协会(SAPA)的第一届理事、美国吴瑞协会的理事、曾任全美最大的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纽约、康州、新泽西三州的会长。
Fu XY, Schindler C, Improta T, Aebersold R, Darnell JE. The proteins of ISGF3, the IFN-alpha induce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define a gene family involved in signal transdu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2; 89: 7840-7843.
Fu XY. A transcription factor with SH2 and SH3 domains is directly activated by an interferon-alpha-induced cytoplasmic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Cell. 1992 Jul 24; 70(2): 323-335.
Fu XY, Zhang JJ. Transcription factor p91 interacts with the EGF receptor and mediates activation of the c-fos gene promoter. Cell. 1993 Sep 24, 74(6): 1135-1145.
王洪琦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作为我国当年十五位生物领域应届毕业生之一成功取得CUSBEA项目奖学金(1987)。作为CUSBEA
Class VI (1987)留美学者,就读于美国著名的普渡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曾任Perseptive
Biosystems(后被ABI公司收购)LC-MS 应用经理,后来在Millenium Pharmaceuticals
公司任资深科学家,负责液质联用质谱在药物筛选及天然产物方面的研发。自1997年回国,一直担任布鲁克•道尔顿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2012年离开。
2006年收集到133名CUSBEA学者的简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这些CUSBEA学者的职位情况,以期能够对他们的成就窥一端倪。目前查到的133名CUSBEA学者,其中有21人获得正教授职位,有49人获得副教授职位,有33人获得助理教授职位,有3人仍在研究助理岗位。在生物公司做研究员的有17人;自己创办生物公司和处于生物公司管理岗位的有5人;在非生物行业工作的有5人。
从中可以看出,这133名CUSBEA学者中,有103人已经在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所获得各级教授字样的席位,约占总人数的77.4%。如果加上在生物公司做研发的人员,在这133名CUSBEA学者中,则有约90.2%的人活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岗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