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园中的陈庵

(2012-06-18 05:15:50)
标签:

陈庵

泰州

《桃花扇》

孔尚任

戏曲文化三家村

文化

分类: 生活

    陈庵原在泰州东门大街南侧,今城东小学对面,是明代陈氏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谓家庵,系指旧时大户人家,为家中出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庵堂。此类家庵,以前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陈庵,却非同一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地位超群。陈庵始建时,明魏国公徐达为庵题写门联,后书法家董其昌又为其书写了楼联,可想其气派之非凡,等级之高超。还有清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寓居陈庵,撰写了一篇《陈庵记》传世,记述陈庵曾经的辉煌和所历经的盛衰兴废,这就使陈庵之名声更加显赫。

    陈庵(孔尚任编写《桃花扇》的住所)所在的桃园景区,与泰州戏曲文化代表人物梅兰芳、柳敬亭一起组成了国内独有的《戏曲文化三家村》,因此这里成了《戏曲第二村》。

    孔尚任(1648-1718年)是孔子的64代孙,康熙南巡时,被荐举到御前讲经大受赏识,由布衣一跃而成了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天出任钦差,协助工部侍郎孙在丰治理淮扬水患。

    在淮扬治水期间,他尽忠职守,备尝艰苦。终因官场治水方案分歧,孙在丰的治水方案被否定,孙受到降职处分,孔尚任的满腔热情被冷酷的现实浇灭。在二三年内,他经历了地方官对他的敬、怠、厌、恶几个不同阶段,最后栖身到一座破庙之中,出无车,食无鱼,一天三餐总难以维持,只好减去中午一餐,后来竟然一天只吃一顿,无奈之下只有向别人索金、乞米、告贷,甚至典羊裘、典葛袍。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在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三年多的治水期间,孔尚任驻节泰州的时间最长,据已故杨本义先生考证,孔在泰州先后住过州署、大林桥西北宫家园、许漱雪寓所隔壁、泰山东侧五藉园、陈庵5个地方。
    康熙二十八年前后,孔的住所连续几次搬迁后,最后住到了陈庵,时陈庵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座“藏经楼”与两侧的厢楼,连围墙都没有。他的官越做越冷,生活也越来越苦。他在《陈庵记》中写道:“予始至泰州,尚不闻所谓陈庵者。有司为予安公廨,供张衾绸,饮食盥洗漱之具无不全。旬日之间数易以新者。渐而怠焉,于其敝也,始易之。渐而厌焉,虽敝亦不复易矣。渐而恶焉,凡所安之公廨,及供张之具,新者敝者悉夺以去。予茫茫无所之,乃僦居于此庵。”孔尚任身为钦差大臣,来淮南治水,不仅治水结果让他大为失望,而且连他的居住与生活也使他很伤脑筋。

    孔尚任寓居陈庵后,自己仕途上与生活上的由盛至衰和陈庵的兴废极为相似,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了一篇叙述陈庵经历与自身状况的《陈庵记》。

    其实陈庵原在泰州东门大街南侧,1984年,泰州市举行全市文物普查,在东门大街南侧碰到一位老尼,说她原来出家时的庵堂里挂有一块“藏经禅院”匾,与孔尚任所记位置完全相符,这才找到孔尚任当年寓居的陈庵。此时陈庵已成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两进,中有天井,左右为厢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阔三间,时为生产队的幼儿园,后面的房屋和两边的厢房已改作民居,西边的厢房就是那位老尼的住所,天井东北的一口古井,为庵内住户大家公用。不久,陈庵被公布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因拓宽迎春路,陈庵虽位于拓路的范围之内,但仍在保护之列。然而在拆迁时,因疏于管理,使得作为文物应该得到保护的陈庵,被拆屋的人当作大户人家的好房子突击拆除,从泰州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陈庵虽没有如阙的厢楼,但楼前增加了大门与佛堂,旁边的厢房也一应俱全,又在西侧新建了一座园林,就建筑规模而言,与孔尚任笔下兴盛时的陈庵已逊色无多。

    东侧厢房再现了当年孔尚任在陈庵创作《桃花扇》的场景,西侧厢房则将《桃花扇》演出场景表现得活真活脱。藏经楼的西侧与陈庵连为一体的是“怡园”,园内小桥流水,别有洞天。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泰州陈庵(桃园景区内)
桃园中的陈庵

    孔尚任寓居陈庵后,自己仕途上与生活上的由盛至衰和陈庵的兴废极为相似,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了一篇叙述陈庵经历与自身状况的《陈庵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陈庵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到陈庵的兴废往事与孔尚任当时的凄惨处境。
    《陈庵记》开头说:“陈庵者在泰州之南城,州人陈氏佞佛所筑也。”作者首先将陈庵的位置和建庵的人作了介绍。要是没有《陈庵记》,后人就无法知道泰州城东南的一座小庵是什么名字,为何人所建。接着《陈庵记》里说:“正楼五楹,左右折而为厢楼又各二楹,如宫门之有双阙,如城门之有两观。”告诉人们陈庵是一组楼屋,有正楼5间,在正楼的两边,还各有2间厢楼。厢楼就好像宫殿大门两边的阙门,如同城门两边的双阙。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民间建房多以平房为主,少有楼屋,庵堂理应更小,可是陈庵,却以楼屋为主,这在当时看来,是很为壮观的。《陈庵记》中称:“游者曰:嘻,壮矣!”说凡是到陈庵来游览的人,都会对陈庵的壮观发出赞叹。然而,孔尚任对此却不予苟同,在《陈庵记》里孔说:“噫,此已不壮矣,不见夫楼之联乎,门之联乎?魏国公中山徐公之所题,而大宗伯华亭董公之所书也。”在孔尚任看来,陈庵的楼屋算不了什么,真正壮观的不是楼屋,而是陈庵的门联与楼上的楼联,那是明代魏国公徐达所题,是书法大家董其昌所书。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大将。早年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谋勇兼备,功勋卓著,位列明代开国功臣之首,封魏国公,卒后追封中山王。董其昌(1555-1636年)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在书法上有杰出的成就,影响深远。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在孔尚任看来,徐达是勋贵盖当朝,董其昌为翰墨擅海内。徐董二人为陈庵题写门联与楼联这件事和陈庵的楼屋比起来更为宏伟,更加壮丽。
    陈庵的门联与楼联,出自明代勋贵盖当朝的徐达和翰墨擅海内的董其昌之手,引起了孔尚任极大的兴趣。面对居住破旧的陈庵,孔在文章中推测,以往的陈庵不会只有几间楼屋没有围墙的包围、没有防盗的门窗、没有接待外来僧人的寮房、没有报时的钟鼓、没有供人游览的园林花木,陈氏建庵时,不会只注重请徐达与董其昌为庵题与书,肯定会对庵里其他设施建造得完备齐全。

    孔尚任对陈庵的推断,并非凭空想像。《陈庵记》说,他在陈庵楼房旁边的空地上,真的发现了故井、遗灶、旧砖、朽木及残碎的器物,证实了过去的陈庵建得极其宏丽、极其完善,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正因为陈庵的规模与建筑如此这般,其楼额门联不是勋贵盖当朝、翰墨擅海内如徐公与董公者不足以题之书之。接着,在《陈庵记》里,孔尚任就徐达与董其昌为陈庵题与书的经过,还作了具体描绘,要走数百里路,花重金,请人,费时,当所题与所书的墨宝到手后,还要费钱将题写的字刻出来装饰好悬挂起来。在悬挂由徐达和董其昌题与书的门联楼联时,泰州一些知名人氏都会来观看发出羡慕之声,赞美陈庵的建筑与门联和楼联相得益彰。尽管这些关于陈庵兴盛的情景,多系文章作者的想像与推测,但合乎情理,令人信服。
    接下来,《陈庵记》又回到孔尚任寓居时的情景。楼上除了佛经与佛像外没有其他,楼下除了僧人也没有什么。高高的围墙倒塌了,整齐的建筑败落了,毁了,响亮的钟鼓没有了,高大的树木枯萎了,一座昔日曾经无比壮丽的陈庵,变成了土丘、废墟、道路、菜地、粪坑,陈庵的荒废到了不堪入目让人惋惜的程度。
    古往今来,人世间盛衰兴废,此起彼伏。一座地方的尼姑庵,从兴盛到衰败本不足为怪,但陈庵的变化与《陈庵记》作者孔尚任当时的遭遇,相似何其乃尔。在这败落的破庵里,孔尚任“思乡有梦,归朝无期”,“茫茫无所之”,这就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充裕时间。孔尚任的《陈庵记》与其说是写陈庵的兴废,不如说是记录自己的盛衰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间冷暖,世态的炎凉,让人感慨万分!有人认为孔尚任曾在泰州写作《桃花扇》,从他寓居陈庵穷困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况看,不是没有可能的。陈庵作为孔尚任构思、写作《桃花扇》的场所也当是最为合适的。

    继孔尚任居陈庵之后,这座庵堂更加衰落,一百多年后的清道光年间,泰州有位名叫夏荃(1793-1842年)的学者,根据孔尚任的《陈庵记》,“遍探城南古刹,有报恩庵老尼者年七十余,(说)故陈氏女告余,城东南有陈家庵,一名藏经院。”他依老尼所示,找到了“古藏经院”,就是当年的陈庵。其时楼屋已不复存在,“大门屋三楹,即为楼架所改”。“欲求昔年楼基榜额,如记所云,故井遗灶,废瓴断甓,均不可得”。夏氏不胜感慨:“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特详说之,俾后之过其地者,知为名流旧馆,未始非斯庵之幸也。”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旧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怡园,外面是清风阁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陈庵记》里徐达与董其昌为陈庵题与书的门联和楼联的具体内容,孔尚任在文章中未能提及,很让我们失望。对兴建陈庵的那位佞佛的陈氏,也未曾明确交待,留给了我们一个研究的课题。
    从孔尚任的《陈庵记》中,我们知道陈庵的始建年代应在明朝初年,因为为其题写门联的徐达为元末明初人。建造陈庵的陈氏,在元末明初泰州兵荒马乱的年代,当非一般的平民百姓,因为建造以楼房为主的庵堂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还要能与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有些关系,同时他的后裔还要世代不衰,有能力在晚明时请晚徐达200多年的董其昌书写楼联。
    查阅正史与泰州地方文献,此时的泰州有位名叫陈珪的人似乎可以对号入座。陈珪(1335———1419),泰州人,洪武朝从大将军徐达平中原,授龙虎卫百户,改燕山中护卫。建文朝历任副千户、指挥同知、都督佥事。永乐朝从成祖出塞为前锋,积功至指挥同知,累迁都督佥事,封泰宁侯,禄千二百石。永乐四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工程总指挥。《明史》说陈珪计划周密、条理分明,在建都工程中耗尽精力,深得皇帝器重和信任,终年85岁,赠靖国公,谥忠襄。他的后代子孙共有13人相继承袭爵位,直到明亡。这位泰宁侯完全是可能建造陈庵,并请徐达为庵题写门联。他的后辈世袭被封,可以请到董其昌书写楼联。除此之外,泰州再难寻他人。如果这种考证可以相信的话,兴建的陈庵里不妨设立陈珪展室,介绍这位鲜为人知的泰宁侯。因为是他兴建了陈庵,而且是建造北京明故宫的总指挥,值得泰州人骄傲与自豪。

陈庵记

□清·孔尚任


    陈庵者在泰州之南城州人陈氏佞佛所筑也正楼五楹左右折而为厢楼又各二楹如宫门之有双阙如城门之有两观游者曰嘻壮矣予曰噫此已不壮矣不见夫楼之联乎门之联乎魏国公中山徐公之所题而大宗伯华亭董公之所书也一则勋贵盖当朝一则翰墨擅海内此两公不惜为之题且书岂当日之陈庵即如今日之仅有此楼而更无环堵以限内外无扃枢以防盗宄无别院房寮仓橱以妥淄众无钟鼓以警昏晓无松桧竹卉之属以助清景以供游客而两公者即漫然为之题且书耶岂陈氏之致礼于佛者诸事可以不备而但两公之题与书为亟亟耶吾知必不然矣
    当日之规模虽不可见每周行于楼傍之隙地时得所为故井遗灶及瓴甓朽柱与夫破碎之什器故知当日者必极其宏丽极其周至计无复加然后计及此楼额门傍非勋贵盖当朝翰墨擅海内如徐公与董公者不足以题之书之也于是奔走数百里托知交以达其意赉金币以结其阍人然后求之既首肯矣或待旬月或往来数回然后得之既得之是斵是饰又费不赀然后悬之悬之日州人士咸集啧啧赞羡谓非此规模奚以当两公之题与书非两公之题与书又奚以称此规模也陈庵之在当日岂一楼之壮也哉
    今予来寓此楼楼之上经与佛在焉经与佛之外无有也楼之下僧在焉僧之外无有也予虽不识所谓佛者而时对其画像不解所谓经者而时搜其文字不习所谓僧者而时资其茗果蔬粥三者之外无所有而亦无所感也无端而有两公之题与书见其题与书而俨然见环堵之崇峻扃楹之严密别院房寮仓橱之整洁钟鼓之镗□松桧卉竹之森郁而茂美又俨然见崇峻者渐以圮严密者渐以败整洁者渐以摧渐以秽镗□者渐以寂森郁而茂美者渐以枯萎蒸为菌化为萤而遂至于为丘为墟为道路为菜圃为粪圊噫虽陈庵之楼仅存岂复有当日之壮哉
    予始至泰州尚不闻所谓陈庵者有司为予安公廨供张衾绸饮食盥洗漱之具无不全旬日之间数易以新者渐而怠焉于其敝也始易之渐而厌焉虽敝亦不复易矣渐而恶焉凡所安之公廨及供张之具新者敝者悉夺以去予茫茫无所之乃僦居于此庵嗟哉何予所遭之盛衰与此庵之兴废若有相同者闻释氏能空一切幻缘其于身世盛衰兴废之故皆冥然不问宜也独是两公之题与书历数十年而徒存其不学为释氏者见两公之题与书而忽有感于身世有盛衰之故亦能冥然居于此付之不问也耶(按:此文为抄录陈庵内的碑刻)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泰州学政试院(扬郡试院)(府前路2号)

桃园中的陈庵
泰州安定书院(迎春路西泰州中学内)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盐税文化博馆
桃园中的陈庵
城隍庙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胡主席老家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桃园中的陈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都天行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