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之舟》
24岁的德拉克洛瓦,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创作了《但丁之舟》,又称为《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The Barque of
Dante),直接向学院派挑战。据说当时画家没有钱买画框,把墙板拆下作画框,涂上黄色颜料,凑合使用。
《但丁之舟》创作于1822年,取材于神话传说,属于浪漫风格,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在这幅画中,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地狱。
在地狱里的斯谛吉河中浸透着一群曾经在人世间犯下罪行的人的灵魂,他们被罚在污泥浊水中无休止地互相咆哮、互相斗殴,看到但丁的小舟,他们个个竞相争着求生,踩着别人往船上爬,在这群罪恶的灵魂中有个但丁的仇人,想请但丁搭救他免受黑暗之苦,被维吉尔又推到河中,并说:“滚开些,到你的狗群那里去。”
这些灵魂在人间时妄自尊大、罪行累累,无善可录,所以死后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咆哮如雷,他们中有许多自命不凡的大人物,将同样像蠢猪一样躺在这阴暗的地狱里受苦受难,遗臭万年。
这幅画表达了悲剧性的主题和画家的民主思想,说明行恶者必然受到惩罚,罪恶深重的魔鬼们如果有求生的欲望,也必然遭到拒绝。
这幅画在人们面前展现另一个世界可怖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但丁的小舟四周波涛汹涌,气氛恐怖、郁闷而紧张,色调沉郁深重,受着苦难煎熬的灵魂有的愤怒,有的因痛苦而气喘,有的咬牙切齿,有的因激动而狂吼,画面极其恐怖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当这幅画展出时,受到进步艺术家和思想进步人士的赞扬,年迈的格罗男爵叫自己的木工为他订做一只精致的新画框。
但这幅画同时也受到学院派画家的讥讽、嘲弄和攻击,官方甚至不给展出。
可是人们终于发现沉闷的法国画坛出现了一位巨大的天才,希望又恢复了,古典主义更显得暗淡无光。
画面上,头戴月桂花环的诗人维吉尔正引导他的伙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狱。船头,一围裹着长条蓝布的赤身男子为其摇橹。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几个被罚入地狱者紧紧抓住小船不放。
其中还有一个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闪光。
近看,那些飞溅的水花其实就是红绿互补色中黄色和白色的涂点。如此精练的手法,如此真实的效果,不能不令观者惊叹。
艺术史家认为,《但丁的渡舟》的悲剧性感受是对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的缅怀,其所表现出来的画家的执拗个性则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德拉克洛瓦以《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及《巧斯岛的屠杀》这两幅作品闯入巴黎艺术界,它们分别于 1822 年和 1824
年在沙龙展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在这两幅画中展示了新颖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与大卫及其后继者安格尔的古典画风截然不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充满活力的布局、富于动感的画面、奔放的线条和带有鲜明色彩的笔触,动摇了一切视觉的习惯。
这幅画根据《神曲》》﹝Divine
Comedy﹞的故事,表现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维吉尔引导乘着卡隆的渡船,穿过地狱湖的情景。画中在风浪里颠籐的小船,象徵着人们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胁的悲剧,这样的主题在德拉克洛瓦的画中时常出现。在这幅画里,他运用了对比色调,以突出主题,两个站立的、裹着大衣的人物的衣着色彩,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这和惨烈的旋风以及一群扑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但丁之舟》

中国的青年油画家,没有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所以理解但丁的《神曲》,当然不一样。这不会影响西方人的对但丁的认识,只是再一次看到东方世界长期的机会主义,没有对错的“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就是兼容并蓄。
如今的社会,便是各种人物,各种思想比肩而立的,善恶难以图像化。
再看看中国人画作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