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津浦线,我有发言权。
自我出生后,每年都随父母从太原到北京,再从北京沿津浦线到南京。回程时,再沿津浦线到德州,转车回太原。
在1961年以前,火车是设有母子车厢的。

这类车厢,是118座标准硬座车,不同的是,在每排座位上方,有一卧铺放小孩。卧铺不高,供母亲照看,换尿布,抱下来哄,伸手就能做到。我记得一个卧铺可以放二个孩子睡觉。
到了浦口,一般等火车轮渡要多花费时间,我从车窗向外望,只见别的车厢并排停着,很少能看到江面。

过了长江,就在下关火车站下车。
那里有大马拉的公交车,马屁股后面还有个屎兜子,但是马路上依然有不少马粪可见。一个车厢,从后屁股上车,人都顺着车厢二边坐着,好像没人站着。车厢是封闭的,因为南京雨水多。
马蹄达达的,踏着15公分左右大小的石块拼成的路面,离开下关,顺着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一直到梅花山,我的爷爷,就住在那里。
那时的南京,梧桐树好大,好多,夏天在路上走,蛮阴凉的。

那时坐火车,一开始还有兴奋的感觉,次数多了,心态就随和了。火车摇晃的前行,耳边有节奏的路轨接头引起的咔哒声,以及过道岔时急速的咔哒声,都久久不能忘记,似乎平时都能回想起那火车才有的特殊声响,像交响曲,有令人陶醉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