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母校

(2019-06-21 06:05:11)
标签:

杂谈

          我的读书生涯是历经小学和中学,我在出生地苏埠镇的苏埠第一小学读完小学,1962年小学毕业被分配到六安二中,开始了我六年的中学学习。我小学毕业时苏埠镇就有苏埠中学,学校在街镇的东头,离苏埠镇不太远的地方还有戚桥中学,所以我的同学小学毕业后基本都是进入这二个学校上中学。只有九位同学被分配到县城中学,那时每年的中考,基层的集镇都有少许指标由学校推举学生到县城中学,名额肯定不多,因为这些从集镇来的学生都是住校生,中学的床位是有限的。当时进入六安二中的同学有:住大淠塘的鲍远曙,李国霞,和我,住小淠塘的尹渠德,沈增玲,住东街头的程志跃,吕自山,陈思如,住淠河沿的管怀苏。

          1956年六安县在一片荒岗上新建了六安二中。1962年我入学时,给我留下的记忆是二中的校门朝北,从皖西路进入学校,老远就会看到校门和校门东边的教研室和西边的实验室,灰砖青瓦东西向一字排开。50年前学校东沿是一条土坎长着稀疏的灌木,土坎下是一片岗地,一直连绵到老汽车站即现在大钟楼前。学校的西沿旁土坎更深,下面是一片水田,水田接着荒地至现在的解放路于紫竹林路的交汇处。学校的南沿有学校建的东西向的红砖围墙,围墙的前面就是一条公路,即现在的大别山路当时叫大寨路。围墙的东端即靠近学生大食堂的地方学校开了一个门洞,在校学生可以从皖西路经过学校到大寨路。学校的东西二边沿没有路,土坎下学校与岗地水田接壤。

          那时二中的道路是贯穿南北的三条路。东路从南端开始,路的东面依次是学生大食堂,教师小食堂与东旁学校用水的水井,四合院式女生宿舍,男女厕所,北端的教研室。西路从南端开始,路的西面依次是二栋男生宿舍,宿舍西旁的南操场,男女厕所,北操场,仪器室图书馆,教师宿舍及东西并列的实验室。中路是学校的中轴线,进入校门沿中路行进一段就是教学楼,中路与教学楼中间的楼道相连,穿过了教学楼,二中的灵魂建筑就一 一对应的分列在二旁,中路的东边是三座初中部教室,中路的西边是三座高中部教室。宽大的六座教室四围栽植有常绿的冬青,走过二边的教室前面又各有一排学校的办公用房,办公用房的前面是一片空地直至围墙。1964年我初中二年级时,这一片空地建了一座大礼堂,使得学校中路得以改观。

          在二中我是住校生。男生宿舍在学校的西南角,有二栋宿舍,宿舍东西向,一南一北的二栋宿舍形成中间的一个大院。宿舍的中间是一条过道,过道的二边是一间间寝室,寝室的门对着过道,寝室有大有小,大的能容纳二十多人睡觉。床一律是复式上下铺,每个寝室摆放一张桌子,脸盆箱子放床肚下。晚上的一定钟点,学校响起熄灯铃声,寝室有指定的室长。宿舍过道的灯夜里一直亮着,过道的中部都有一个开间,开间通往中间的大院。气候冷时,晚上有几只木桶放在开间里用于同学小便,气候不冷木桶就放在大院,宿舍的西北有一排公共厕所离宿舍不到30米。

          住校生一日三餐也在学校,学校有二个食堂,一个给学生做饭菜,一个给老师做饭菜,我们称之大食堂和小食堂。学生的饭用带盖的大木桶装着,由大食堂的校工抬到每个教室前。中午下课将饭桶移到教室,由生活委员为同学打饭,每人一碗,处理剩下的饭叫补饭,从上次没有补到的人开始,将饭桶的饭依次补完。8个人一盆菜,有的不分菜,8个人围成一圈,菜放中间叨菜吃饭。更多的时候为了公平,菜也分。大食堂只送饭不送菜,每个班要派人去大食堂取回。当时是每个星期加餐一次有肉吃。当时的伙食费是每月六元九角,困难的学生在家乡取得证明,自己向学校申请,经班主任审核同意后可享受伙食补贴,我的伙食补贴是每月四元。所以我每月只要交伙食费二元九角。

          六十年代六安没有自来水,学校的用水是井水,大厨房的附近有一口井,井口架着辘轳,经常看到几名工人吃力地拽着绳子,是在用大木桶提水,提水后再抬入大厨房。以后学校在大厨房后面,校后门的东侧用红砖砌了一座水塔,用电水泵从井里抽水至水塔储存起来,并设置管道将水塔里的水送至学生大厨房和教师小厨房。

          学校的教室都是东西向排列,每间教室前后二道门,教室的门前是宽宽的走廊。教室的西端的一面墙大约有五分之三的长度被设置成黑板,近三米长的黑板前是一个讲台,离地约20公分高。讲台上是老师授课用的讲桌,当老师走进教室,踏上讲台,站在讲桌旁便使我感受到二中所特有的师道尊严。教室的桌椅式样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桌椅腿部的支撑木条呈英文字母K字状,同学称之K形桌椅。坐在椅子上,可以向上翻开你面前的桌面,呈现一个箱体的空间,将自己的书本文具等放到里面。教室的白色天棚上是四支日光灯,四根开关线排列在前门的右侧墙上。学生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都要使用这灯。
          
          二中的学制是初中和高中,那时都是一座教室三个班 ,所以初中和高中都是从一(1),一(2),一(3)读到三(1),三(2),三(3)。我到二中被编制在初一(3)班,同学传闻成绩一等编入(1)班,以此类推,我相信这说法,因为入学一段时间后就有同班的几个同学被调整到(1)班或(2班)。这时我明白了在故乡小学是优等生到二中后和新的同学一比就不是了,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得是。四年前父亲去世我整理他遗物,发现一个陈旧的制式信封,信封的右下端印制有六安县第二中学,收信人是我父亲的名字,打开信封里信件,原来是二中学生成绩通知单,日期是1963年5月。成绩单是油印机印制的,在学习科目后填上成绩,成绩单上也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督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单上我的各科成绩都一般,其中代数成绩没有得到60分。我以前不知道有这信,父亲没有说过。

          看到这信我想起了:某日一个我不认识的学生到班上喊我的名字,说是王行老师找你。我很诧异,王行老师不是我们的授课老师,为什么找我?这个学生领我到教学楼王行老师的房间,除了王老师还有我父亲,王老师问我一些学习情况,叮嘱我数理化学科要不断做各种习题,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不久父亲再次到校,给我带来一大摞白光连纸,让我做习题用。现在我知道是父亲看了学校寄的成绩单才找了王行老师,也是怕我有思想负担才没有提学校的信和成绩单。

          初中三年先后有三位老师为我们班的班主任,初一是赵季贤老师,初二是李长娥老师,初三是黄平南老师。初一时我们有一门课是俄语课,由王自本老师授课,好像学校能教授这门课的只有他。同学传闻王老师是留学外国后回来的,是高高瘦瘦的一位老师。初二学校停了这门课,王老师也调离了学校,学了一年的俄语早就忘光了,只记得俄语“好”的读音好像是“哈拿叔”,俄语中一个字母要使用颤抖舌音。物理课的先是潘秀华老师,后是赵书传老师,教授几何学的是尚必奎老师,教授历史学的是袁慧珍老师,她是上海人,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授化学的老师好像是韦老师,高高大大的个头。

          初中有学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不知是谁说出这样的顺口溜来评价各门功课的难易,顺口溜是:几何头,代数尾,物理化学拖住腿。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不是几何最难而是某某课程最难。如果以我自己的体会,我会说物理课程难。记得上物理课,讲桌上放着几个开关,几个小灯泡,一组电池,一些导线,黑板上挂着线路图。我就担心老师指名要我到讲台,按照黑板上的线路图来连接这些实物,老师特别强调不能使电池短路,在实验室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不敢动手。

          初中阶段还有一门课是每个星期六上午的劳动课,我们喜欢这半天的劳动课,一是上劳动课早餐的稀饭改成了干饭,二是这种课外活动放松了每个同学的心情。学校东边的男女厕所前面都是荒地,劳动课有挖地,碎土,平整地块,有挖穴栽菜,有给栽植的菜浇水。我们真正参加劳动是1965年,当年我初三。那时学校倡导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1963年组织我们到大戏院听上海女知青张韧落户六安农村的报告,1964年11月我们学校的二位女高中毕业生李××何××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九公寨山区建设队,所以学校将我们的劳动地点选择在九公寨山区建设队。

          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黄平南老师的带领下,在干渠三八电灌站对面的货运码头登上一艘大机动船,学校还配备了二名炊事员一同前往,因为有三十多人的吃食需要操办。几十里的水路,船到横摆头,我们下船步行有十里路到达山区建设队。我们在山区建设队劳动了一个礼拜,体会到山区建设的艰辛,佩服我们的二位学姐的坚强意志。所以当我高中毕业,需要上山下乡时,我也和我的一位同学没有选择县城附近的公社,而是报名去了独山公社的一个山区生产队。当我1970年知青招工时,九公寨山区建设队的我们的学姐也同时被招工,而且李姓学姐和我被分配在同一个公司,又同一天在皖西路的一个门市部上班。

          初中三年过去了,就要毕业了,何去何从?当时六安北门的一中,我所在的二中都设有高中部,上高中升大学是绝大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愿望。都知道大学毕业了,自己就有了铁饭碗,就意味着自己事业有成了。但也有少数人不想上高中,想考中专,我就在这少数人之列,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也许我自认为学习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也许是我初中一副瘦弱的身板还没有激发出上进的索求思维,反正理想,愿望在我这里都自动打了折扣。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芜湖的一所中专,第二志愿是本校。当时六安也有中专学校,有师范学校,六安农校,六安卫校,但我想去工厂当一名技术工人,六安没有涉及工业的中专,所以选择了芜湖的学校。但是事与愿违,我以后收到的是六安二中我本校的录取通知书。于是我又在二中度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

1965年在九公寨山区建设队劳动实习
我的母校

高中毕业证书
我的母校

初中的毕业照
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