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表还是稀罕物件,为什么稀罕呢?一是一般工作人员工资不高,要养活家庭好几口人,那时一个家庭生育四个孩子是普遍现象,父母都工作的不多,单职工平均40元上下的工资只够养家糊口,
能买得起手表的人凤毛麟角。
二是手表难以买到,当时国内生产的手表有天津的海鸥牌手表,上海牌手表和北京牌手表。依次是1955年和1958年建厂试生产,以后技术成熟了,但是产量有限,只好凭手表准购券购买。那年代一般职工少有带手表的,我参加工作时,父亲已工作了近20年还没有手表。
我是六安第一批被招工的下放知青,1970年11月6日手持六安县商业局的介绍信去单位报到,到单位政工科,干事拿着我的介绍信对我说:商业局电话通知说学员工资是每月17.65元,局办事员错写为每月18元。干事对我说,学员期三年,月工资第一年17.65元,第二年19.65元,第三年21,65元。
从拿第一次工资时,我就暗下省吃俭用的决心,要在三年学员期攒够钱买一块手表。安徽学员工资标准是按每月伙食费13元,零用钱3元(每年增加2元,第二年5元,第三年7元),衣服费每年20元(平均每月1.65元)制定的。参加工作时,父母就对我说家里不要你一分钱,家里也没钱贴补你。这我知道家里弟妹还在念书。
我决定三年不做新衣服,省下衣服费60元,每月3元零用钱省不了,牙膏肥皂洗澡等需要这钱。当时上海牌手表120元,剩下60元只能从伙食费中节省,每年要节省伙食费20元,平均每天5分钱。工资中13元伙食费部分,平均每天4角3分钱,我觉得每天节省5分钱还不算太刻薄自己。
学员期过去了,1973年我终于攒下了买手表的钱。那时手表是紧张物资,有钱买不到。我想到在新马桥五七干校的一个同学,她在地区百货站工作,找到她,她说上海牌手表没有机动数,买北京牌手表,她可以帮忙,价格是110元,并说这批北京牌手表是带夜光的,于是我买了一块北京牌手表。
这块手表陪伴我工作生活几十年,一直用到我退休,现在放在抽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