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象征性”长跑》教学设计

(2018-03-12 15:12:5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象征性”长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75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巩固学生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2.在活动的过程中,在系统的调查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展示和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调查和收集与设计长跑活动方案相关的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并在活动中利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堂学习单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选一选、问一问

教师给出原始问题:为了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月亮湾小学决定组织开展“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1)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象征性长跑的总路程)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沿途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

4)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

二、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读题,找“生词”和“关键字”。如“调查-距离”“马拉松”“合理-方案”“最佳活动方案”……分析讨论,明确这些词的意思。

2)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要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是学过的,但是“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可以用到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通过网上地图的“调查”和骑自行车的实际测量等。

3)组织学生讨论,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例如,可以利用上网“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在网上测量学校到北京的距离,也可以测量自行车的车轮周长和转动圈数,然后骑行计数来实际测量,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效能工具来完成。对“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要讨论分析“合理”是什么意思,对应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有哪些,如是不是全班都要参加?每人每天跑多少?在哪里跑?怎样计量每个人跑的长度?男女生跑的一样吗?

4)学生分组研究,合作学习,最终每一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计算结果的报告,一个小组出一个象征性长跑活动实施方案,说明实施方案的依据和优缺点。

路线 起点与终点 全班每天跑的路程/km 人员安排 时间安排

1站   

2站   

……   

三、试一试、做一做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按照前面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分享、推证演算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具体地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努力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学生小组,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记录学生的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生成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困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等),实施和落实过程性评价,进而具体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讲一讲、评一评

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预设的问题之后,综合与实践活动并没有结束,简单的教师评分常常会损失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机会。收获的季节是不应该有浪费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首先,应该给学生一个表达、展示的机会,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解题的结果、求解过程的说明、求解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发现等报告介绍给大家,使大家能分享成果和收获。同时,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告过程来展示,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作用、学习态度和水平,最终通过自评、互评,给出评价。

自我评价表

能设计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

在讨论中出了不少好主意 ☆☆☆☆☆

认真完成了小组交给我的各项任务 ☆☆☆☆☆

在交流反思中表达了不少独特的想法 ☆☆☆☆☆

五、板书设计

“象征性”长跑

主题:健康运动,快乐同行

时间:

方案:

 

教学反思:

 

                数学好玩 第二课时《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等操作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明确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折叠、情境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棱柱展开图) 展开你的想象,谁能一下子就说出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供具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想象,再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形之间的转化。)

    2.课件演示

    3. 揭示课题:有趣的折叠

二、探究折叠奥妙

    1.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图形,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的形状像什么?

    2.动手操作  将教材附页3图1剪下来。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操作后汇报。

 3.试一试   

    刚才折叠出来的是一个仓库模型,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图中相应长度的100倍,你知道这座仓库的占地面积吗?

  1) 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

3) 汇报:关键是要确定小仓库的长和宽是多少,求出底面积,再用这个面积乘100再乘100。或者先将长乘100,宽乘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是多少,再计算。

    4.画一画  在平面展开图上将窗户、烟囱和小鸟的大致位置标出来。 教师展示平面展开图,学生画一画,指名板演。

    问题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左边的五边形为5号图形,右边的为6号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图形1与谁是相对的面?图形3呢?图形5呢?

三、巩固应用:

  1.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图形①是长方体展开图,那为什么不是第2个、第3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呢?

    2.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把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结合起来分析。

    综合:第3题。

    1).哪个能折叠成正方体?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将附页3中的图2剪下来折一折。

2).把能折成正方体的相对的面标出来。

3.说一说你找相对面的方法。

 四、小结:小组合作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趣的折叠

展开图          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数学好玩  第三课时《包装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约。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节约的意识、发展优化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糖果盒2盒、

学具准备:长方体每人1个、伊利优酸乳盒子每人1个。

教学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创设“老师包装糖果盒”的情境,通过包装“给本节课优胜小组的礼物——1盒糖果”,复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从而引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索,形成共识

(一)提出问题:包装2个糖果盒怎样包最节省?

(二)同桌利用学具探索包装的方案。

(三)全班反馈

     1.指名上台展示2个糖果盒的多种包装方案。

     2.提问: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包装方案?为什么?

(这时学生只需有模糊的感知即可。)

(四)探索验证

     1.提问:你能想办法验证刚才的猜测吗?

 2.小组探究学习:探索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五)小组汇报,其他小组互为补充,形成共识并板书

(六)师生小结:包装多个长方体,重叠的面大,减少的面积越多,包装表面积就越小,从而更节约包装纸。

三、巩固运用,拓展创新

(一)包装3个糖果盒。

师出示3个糖果盒,问:这3个糖果盒怎样包装才最节约包装纸,为什么?(要求学生不计算,运用刚才的发现直接判断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并说明理由。)

(二)当当设计师——包装4盒伊利优酸乳怎样包最节省包装纸。

1.小组利用实物摆一摆,如何包装最节约包装纸,并说明理由。

2.小组汇报:把各小组确定的具代表性的几种包装方案展示于讲台上。

3.小小辩论会:你支持哪种包装方案?说出你的理由,驳倒对方。

4.老师多媒体演示。

5.师生小结:包装时,要减少最大的面积,不仅要重叠最大的面,而且要重叠最多的面。

四、回顾总结 ,畅谈收获

师:你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者问题吗?

师:其实,生活中包装的学问还很多,希望同学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

五、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表面积之和—重叠的面积=包装纸的面积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