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象征性”长跑》教学设计
(2018-03-12 15:12: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 |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5—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巩固学生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2.在活动的过程中,在系统的调查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展示和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调查和收集与设计长跑活动方案相关的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并在活动中利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堂学习单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课
教学过程:
教师给出原始问题:为了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月亮湾小学决定组织开展“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1)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象征性长跑的总路程)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沿途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
(4)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
二、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读题,找“生词”和“关键字”。如“调查-距离”“马拉松”“合理-方案”“最佳活动方案”……分析讨论,明确这些词的意思。
(2)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要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是学过的,但是“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可以用到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通过网上地图的“调查”和骑自行车的实际测量等。
(3)组织学生讨论,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例如,可以利用上网“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在网上测量学校到北京的距离,也可以测量自行车的车轮周长和转动圈数,然后骑行计数来实际测量,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效能工具来完成。对“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开展这项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要讨论分析“合理”是什么意思,对应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有哪些,如是不是全班都要参加?每人每天跑多少?在哪里跑?怎样计量每个人跑的长度?男女生跑的一样吗?
(4)学生分组研究,合作学习,最终每一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计算结果的报告,一个小组出一个象征性长跑活动实施方案,说明实施方案的依据和优缺点。
路线 起点与终点 全班每天跑的路程/km 人员安排 时间安排
第1站
第2站
……
三、试一试、做一做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按照前面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分享、推证演算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具体地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努力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学生小组,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记录学生的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生成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困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等),实施和落实过程性评价,进而具体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讲一讲、评一评
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预设的问题之后,综合与实践活动并没有结束,简单的教师评分常常会损失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机会。收获的季节是不应该有浪费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首先,应该给学生一个表达、展示的机会,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解题的结果、求解过程的说明、求解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发现等报告介绍给大家,使大家能分享成果和收获。同时,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告过程来展示,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作用、学习态度和水平,最终通过自评、互评,给出评价。
自我评价表
能设计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
在讨论中出了不少好主意 ☆☆☆☆☆
认真完成了小组交给我的各项任务 ☆☆☆☆☆
在交流反思中表达了不少独特的想法 ☆☆☆☆☆
五、板书设计
“象征性”长跑
主题:健康运动,快乐同行
时间:
方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等操作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明确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供具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想象,再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形之间的转化。)
二、探究折叠奥妙
(3) 汇报:关键是要确定小仓库的长和宽是多少,求出底面积,再用这个面积乘100再乘100。或者先将长乘100,宽乘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是多少,再计算。
三、巩固应用:
(2).把能折成正方体的相对的面标出来。
3.说一说你找相对面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折叠
展开图
教学反思:
数学好玩
教学内容: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约。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节约的意识、发展优化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糖果盒2盒、
学具准备:长方体每人1个、伊利优酸乳盒子每人1个。
教学课型:活动探究课
教学过程:
创设“老师包装糖果盒”的情境,通过包装“给本节课优胜小组的礼物——1盒糖果”,复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从而引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索,形成共识
(一)提出问题:包装2个糖果盒怎样包最节省?
(二)同桌利用学具探索包装的方案。
(三)全班反馈
(这时学生只需有模糊的感知即可。)
(四)探索验证
(五)小组汇报,其他小组互为补充,形成共识并板书
(六)师生小结:包装多个长方体,重叠的面大,减少的面积越多,包装表面积就越小,从而更节约包装纸。
三、巩固运用,拓展创新
(一)包装3个糖果盒。
师出示3个糖果盒,问:这3个糖果盒怎样包装才最节约包装纸,为什么?(要求学生不计算,运用刚才的发现直接判断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并说明理由。)
(二)当当设计师——包装4盒伊利优酸乳怎样包最节省包装纸。
1.小组利用实物摆一摆,如何包装最节约包装纸,并说明理由。
2.小组汇报:把各小组确定的具代表性的几种包装方案展示于讲台上。
3.小小辩论会:你支持哪种包装方案?说出你的理由,驳倒对方。
4.老师多媒体演示。
5.师生小结:包装时,要减少最大的面积,不仅要重叠最大的面,而且要重叠最多的面。
四、回顾总结 ,畅谈收获
师:你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者问题吗?
师:其实,生活中包装的学问还很多,希望同学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
五、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表面积之和—重叠的面积=包装纸的面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