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1-11-24 10:43: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者:李巧珍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P7884.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搭一搭、观察的范围、看图找关系、成员间的关系。

二、单元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5、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9课时

           

       

搭一搭

1

观察的范围

1

看图找关系

2

成员间的关系

2

机动

1

 

课题   观察物体   1 课时

首案编写者:李巧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从上面、左侧面和正面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 :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具盒、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一.     活动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取出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根据78页上的立体图形,将它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1、师:大家都摆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们桌面上的立体图形。告诉老师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活动:分组摆出两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交流(教师活动: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从不同面看到的视图。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相应的结论。)如图: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3.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从正面、从侧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三.  练习巩固

1、试一试如果要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2、想想做做组织学生利用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

 

校对

 

 

 

 

 

六年

 

 

 

强化练习

 

讨论

 

 

 

 

 

 

 

师:观察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或从平面              

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都需要想象,要注意到             

哪是暴露的看得见的,哪是被遮挡的看不             

见,就找到了应当画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         

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画出的图形并不代表现

实中存在的所有小立方块。只有从三个方

向观察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二

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

      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

体数量范围。

 

 

 

 

 

 

 

 

 

 

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想象立方体图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摆一摆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再通过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操作观察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最后通过试一试练习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训练。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测内里的种子,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感受到“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这一重要的空间理念,由此类推到其它同样情况,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最后感悟体会到了从两个不同方向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这样的结论.

    总之,无论是观察,画图比赛还是动手操作,还是后面的试一试练习,无不是着重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探索时空,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为主导这一新课改理念。


 

 

 

 

 

课题   观察范围    2课时

首案编写者:李巧珍

 

教材分析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一、    创设情境

有一个果园里桃子成熟了,地上掉满了桃子,猴子闻到了香味馋得直流口水,连忙爬到树上张望,

1、站在A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

2、站在B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

3、站在C点小猴能看到离墙最近的哪个点?

4、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二、尝试练习

1、画出夜晚路灯下秆子的影子。

思考:同样高的杆子离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   )。

三、巩固练习

1、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某位置1时,司机能看到建筑物B,如果继续向前行使,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2)客车行使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吗?

2、课本第81页的第3: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在残墙的后面活动,又怕看小猫看到,请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四、课后实践

81页实践活动两题。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练习

 

校对

 

 

 

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画出草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六年级

 

 

 

强化练习

 

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教材设计了小猴子爬上树看墙内桃子的情境,小猴子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观察范围,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猜想、画一画、试一试环节,其中证明:站得高,望得远,看到的范围大,东西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点、障碍物、观察范围,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经历了观察、画视线、合作探究、说理辨析等活动。之后,我创设了汽车行驶中司机的观察范围、长颈鹿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障碍物的高低也影响着观察范围的大小。这一过程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学习的,假设你就是司机,你就站在长颈鹿的位置体会出观察范围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整个环节学习主动,学习氛围浓厚。

  

 

 

 

 

 

课题足球场内的声音   3 课时

首案编写者:李巧珍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球场的情景较熟悉,对球场上所发出的声音比较了解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鼓励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策略

观察、比较、思考、回答问题。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看过足球赛吗?你知道足球场上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吗?

二、展开:

出示足球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变化图。

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

2)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3)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在?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4)在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如何?

5)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6)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三、试一试

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时涨落的现象。

看书上第83页的图观察某港口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

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约是多少?

2、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增加?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减少?

5、还有什么时刻水的深度与A点表示的尝试相同?

6、说一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是如何变化的。

三、练一练

看书本第82页。

看图找出表示爸爸和我洗澡时热水器中水的变化的相对应的图,然后说一说为什么另外几幅图表示错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学生说说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先独立试一试,然后再讨论。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尝试独立解决。解决完问题后,小组交流,重点让学生理解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一说时间和水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以足球场内的声音为情景导入,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尤其是男生比较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孩子仔细观察、小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学会了有序观察,合情合理地推理、猜测。同时还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猜测能力。

 

 

 

 

 

 

 

 

 

课题 成员间的关系  4   课时

首案编写者:李巧珍

 

教材分析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操场上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图对刻画事物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

1、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操场上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捷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从而学会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导学策略

根据题意找出各成员之间、各数字之间的关系。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家有哪些成员?各成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二、展开:

   1、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  姑姑姑夫  叔叔婶婶

 

   小冬     小军      小丽

2、说一说各字母是表示谁?再说一说各箭头表示什么?

三、试一试。

C,D,E 代表在操场上玩的三个孩子,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

 

E

 

 

 

C            D

 

图中D----C表示CD的姐姐

回答下面的问题。

1CE 的 关系是什么?

D E 的关系是什么?

2 CDE谁最大?为什么?

四、练一练

书本第84页的12两题。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家庭成员成员之间的关系图

 

 

 

 

 

 

 

用字母表示各家庭成员,然后用箭头表示各关系

对两个字母之间具有双向性要让学生理透彻

 如A箭头B表示的是A是B的爷爷、奶奶也可以表示B是A的儿子、女儿。

 

 

 

 

 

 

 

 

 

 

 

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教学反思:《成员间的关系》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在收集资料,画一棵亲情树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书上的例题学习后,让学生会用字母来表示出成员间的关系,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现象中蕴涵着数学的思想方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试一试两道题中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区别的挖掘不够深入,需进一步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