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君戏曲舞台穿靠说明

标签:
杂谈 |
转载【媛妈聊戏 • 视频】丁晓君、金喜全、郭毅《红鬃烈马》之《银空山》
小编的话:注意,每一张图片都可以点开看大图,视频也极为罕见宝贵哦
前面曾用两篇文章介绍《红鬃烈马》这出连续剧节奏的骨子老戏,包括十几场可以独立或组合演出的折子戏(相关阅读请点击这里和这里,或点击本文底部链接),《银空山》是这出戏最后大结局《大登殿》之前的重要情节拐点(虽然情节很狗血),也是这出戏不可或缺的女二号代战公主的首次出场亮相。
薛平贵征西被俘后逆袭,娶了西凉王的女儿代战公主,西凉王去世后又继承了王位。多年后瞒着代战公主,偷偷回长安来看望在寒窑为他守节苦等的结发妻子王宝钏。代战公主发现后不但不怨恨,反而驻兵在两国交界附近的银空山,给薛平贵保驾护航,提供安全保障。
谁知薛平贵在老家长安探亲得瑟期间,南朝的老皇帝突然去世,王宝钏他爹王允居然篡位,篡位的老丈人居然派人追杀薛平贵,薛平贵又居然成功劝降了奉命追杀他的南朝大将高嗣继。两人带兵与代战公主汇合后,薛平贵再次逆袭成功,自己坐上了皇位!在金銮宝殿,打击异己,任人唯亲,阖家团圆😜。
丁晓君 金喜全 郭毅《银空山》全场视频
生长西凉,女中豪强
统兵将,威震番邦
南朝,闻名丧
戏中的代战公主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点。身为西凉公主,战场上叱诧风云的领兵统帅,她具有特立于同时代女子的果敢与直率,同时又与任何女子一样,也有面对爱情时的矜持、执着和义无反顾。
戏曲界历来推崇“一专多能”,根据剧情需要,许多戏里的主人公都是要求文武兼备。
青衣花杉行当的祖师爷,“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盛年时曾别出心裁,在演这出戏时,前后分别饰演宝钏和代战两个角色。
美君君贴演这出戏时,也常效仿祖师爷,一人前后分别饰演两个角色,前宝钏(武家坡、算军粮)后代战(银空山、大登殿)。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同一出戏内,不但需要文武兼备,还要诠释性格经历迥然不同的两个人物。王宝钏的隐忍贤淑,代战公主的洒脱飞扬,晓君演来游刃有余,张弛有度,酣畅淋漓。
银空山这场戏里面,代战公主为刀马旦应工。美君君虽然本工青衣花衫,武戏演的不多,但是从她“偶尔露峥嵘”的武场却能看出她扎实的功底。有时在繁重的“武/舞”之后,马上接繁重且高难度的唱(如《谢瑶环》公堂),美君君仍然能够声情并茂,行腔流畅,劲头适度,气息均匀。
从青京赛《藕莲关》中的长靠打出手到《抢水》中的翻打扑跌、《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天女散花》《廉锦枫》中的且歌且舞、《白蛇传》《谢瑶环》中繁重的唱和武的穿插,晓君的武戏不但动作干净规范、严密紧凑,且身段敏捷、沉稳矫健,同时整体的舞台呈现既圆活完整,柔韧连贯,又舒展优美,举手投足皆有来龙去脉。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情理技融合。不但好看,并且非常耐看。
下面的话写给平时不大看戏的君粉们。
先聊聊这场戏里面的几个看点:
开场的这一套表演是京剧舞台上普遍运用的传统程式套餐,叫“坐帐点将”,是自报家门的一种方法。由一整套程式动作和引子(“生长西凉”至“闻名丧”)、定场诗(“威风凛凛”七言四句)、坐场白(定场诗后的一段独白)组成。
气场全开骄傲冷艳
代战公主是威震番邦,唯我独尊,能让敌人闻名丧胆的一国女主,但她却不是铁娘子,也不是男人婆。晓君在出场亮相,巡视检阅三军,念引子定场诗时,气场全开,霸气四射,骄傲冷艳。接下来的坐场白,却铁血柔情,满满的对自己挚爱之人的惦念和担心,溢于言表。
记得在《武家坡》那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使画面和声音在相对时空结构中千变万化的电影语言,在我们的京剧舞台早已耳熟能详。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个“特写镜头”。
镜头一 (12:17
- 15:05):代战公主射雁,大雁带伤而逃,公主和兵丁们策马疾行,紧紧追赶。这时其他人全部离开舞台,“镜头”固定在公主身上。这里用了一套非常漂亮的程式组合,“趟马”
镜头二 (29:40 - 31:35):“枪下场”高嗣继败阵逃走后,代战公主挥兵乘胜追击。这时其他人再次全部离开舞台,“镜头”再次固定在公主身上。大幅度的动作身段,从头上到身上的各种饰物、道具飘扬翻飞,却又顺当和谐,有条不紊,清楚有力。舞台上虽然只有公主一人,却使人仿佛来到能见到旌旗招展,听到战马嘶鸣的战场。几个回合就打得敌人狼狈而逃,这一段表演同时也与观众分享了公主得胜后的喜悦心情。
代战公主在救援薛平贵的路上遭遇高嗣继,虽然按常识判断,所遇者是敌非友。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各自还是多加了一层小心。两人第一次交手,并不激烈,而是互相试探。这一小段戏,双方都从容镇定,边唱边打,非常好看。待互相亮明身份后,第二次交手,这一段快枪对打,不需克制,双方手下都毫不留情。晓君和喜全将人物心理过程的递进,演绎得恰到好处。
南朝大将高嗣继一出场时的“起霸”。其实这里也是一套“特写+慢镜头”的组合。这套动作最初在戏曲舞台上是用在“楚霸王”项羽的身上,故命名为“起霸”,是表现武艺高强的大将在临战前,整盔束甲蓄势待发的时候,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百二十个“我比谁都厉害”的心态都烘托和渲染。
“起霸”的全套动作,舒展有力,是京剧演员、尤其是武生演员的必修、必练之课。“霸”起得优劣,是衡量长靠武生演员功底深浅、技艺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故凡行家看“长靠”戏,一看“起霸”,便能对演员的“道行”给出较公正、准确的评价。
“起霸”的基本套路大同小异,但是身穿头戴足登,全身负重不下十几公斤;举手投足,要求稳、准、干净、四至到家,腰腿极为吃功。各种踢腿翻身等高难度技巧动作后,靠旗、飘带、靠绸、前面的靠肚、后面的下摆要纹丝不乱,不能飞扬起来;步伐也要求准确协调,切忌碎、乱。从表演、气质看,要有大将的风度,统帅的气质, 威武稳重。在高难度高技巧的同时,要求演员形神兼备,贯穿始终,所以过去老戏班中有:“练好起霸,十冬八夏”之说。
再聊聊美君君在这场戏中的服装打扮
硬 靠
袭 蟒
插雉翎
挂狐尾
上面说到《银空山》这一场戏中代战公主的角色为刀马旦应工。刀马旦在京剧中一般情况下大多是正规武装的统帅军官的角色,扎硬靠(与其相对的武旦则是其他会武功的女子,或者江湖女子,不扎靠,穿紧身短打服装)。
长靠、插翎
- 樊梨花
"靠”是舞台上元帅大将出征时全身披挂的铠甲。硬靠背后扎有四面靠旗,是从古代传令旗在戏曲舞台上写意变化而来,表示统率了很多士兵。(穿靠而不扎靠旗的打扮称为软靠,一般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
硬靠、插翎
- 樊梨花
蟒(袍)是上层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一般官员,包括武将在上朝或办公时所穿的礼服。元帅在准备出征,还没有正式交锋以前,发号施令的时候,里边穿着靠(铠甲),外边罩着的蟒。
点兵 - 外罩蟒袍
又称“翎子”,传统戏曲盔头饰品。长约五六尺,由数根雄性雉鸡尾毛相接制成。翎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装饰的美观、加强表演的舞蹈性以及协助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佩戴翎子的一般都是雄健骁勇、相貌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将帅或刚强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除此之外番王番将、山寨大王、神仙妖怪以及非正统王朝的武将等都可以插翎。庄重沉稳的将帅、文职官员以及正统王朝的人物,则不插戴翎子。
由古代御寒用品演变而来。银狐或白兔皮制成,长约五尺,两条为一对。系于盔、冠下,垂于双肩在后背交叉打结拖下。非正统王朝的君王、将帅均插翎挂狐尾。又有“正翎反尾”之说,如《穆柯寨》的穆桂英,占山为王时插翎挂狐尾,归顺朝廷后,在《天门阵》中则不挂狐尾却仍插翎子。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处细节我特别喜欢,就是代战公主脑后发髻上簪的两朵俏丽的小红花。提示了人物身份是在幸福的婚姻中。
雉翎、狐尾
小红花
《银空山》这出戏就先聊到这儿吧。本来计划这一篇将老于、美素素、美君君同台的无删减《大登殿》全场同时发送,谁知《银空山》越写越多,有点儿收不住的趋势,只好将《大登殿》留到下一篇啦。请大家原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