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案
(2012-10-26 11:24: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复习 |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一、导入诗歌:
听《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二、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自主学习,领会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弄清文意;
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四、朗读诗歌,赏景品情: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我看见了一幅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人不寐
(白发夫泪
教师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五、赏析诗句,拓展诗词:
小小诗歌却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1)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老师只举一个例子即可)
(2)景再美,情再真,我们现在也难以跨上骏马驰骋到边塞,就让我们的笔生出万般情怀,抒写出范仲淹的情怀
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爱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难酬更让我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七、课外积累推荐: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附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一、自学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弄清文意;
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二、品读诗歌:
赏景: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我看见了一幅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3、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一起踏着文字,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
三、拓展诗歌:
(1)根据刚才的理解,个性化地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
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要求:
用生动的文笔,自己对诗歌地把握,细腻地表现出边塞之景或诗人之情
四、课外积累
(一)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体会不一样的范仲淹——婉约: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