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案编写:赵红艳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教材内容的安排立足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给教师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空间。
4.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其标准是:(1)所选课文力求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2)题材、体裁、风格力求丰富多样,整本书或整套书的内容应体现合理的文化构成;(3)广开“材”路,多编少搬。
二、教材的框架体例和基本内容
三年级(上)属中年级段,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1.学习习惯
本册教科书开头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有序而又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承接前几册教材安排的“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习惯要求,分别安排了以下内容:
*“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
这样做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文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三种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
即所选的每一篇材料力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整本教材的文化构成也尽可能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建构他们自己的文化;有写人的如《孙中山破陋习》《卧薪尝胆》《军神》,有记事的如《第八次》《金子》《掌声》,有状物的如《石榴》《石头书》,有描景的如《西湖》《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等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国、外国,情感、理性等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
二是时代性
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三是审美性
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从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述,从课文插图到装帧设计,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图文并茂,相信会为儿童喜闻乐见。
3.习作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段开始安排“习作”教材。为切实帮助教师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该教材在“习作”部分的编排上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突出位置,明确目标
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
第二,降低门槛,培养兴趣
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第三,例文引路,模仿起步
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为此,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
第四,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
4.单元练习。
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课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
综合练习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崇尚“人文”。
教材富含人文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材继续精心编排“习惯篇”;为保护学生的视力,教材的字号较大;为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读书,教材选编了大量为儿童喜爱的作品;教材的绘画与装帧设计追求审美品位,教材的结构体例与呈现方式也大多为儿童喜闻乐见。
2.强调“基础”。
汲取“传统经验”,强化基本手段。教材遵循母语教育规律,注意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提出“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写字教学提出“描仿人体”;阅读教学提出“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习作教学提出“读写结合,模仿起步”。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
3.注重“综合”。
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注重综合。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更没有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去为难学生,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4.体现“开放”。
教材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可以找到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人知识殿堂的通道,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教材,也不难从中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确定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