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传播学教程》心得整理
(2012-03-11 19:53:46)
标签:
麦克卢汉象征符符号《新闻学概论》意义教育 |
分类: 考研心得 |
作者:苏七月
首先说,这篇文章是我自己对自己知识的一个梳理,都是个人见解,也都是自说自话。同时,最近有些童鞋问我专业课复习的一些问题,所以就把自己对《传播学教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写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希望能够给各位处于迷茫中的,正在准备2013年考研的童鞋们一点小小的思路。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对于传播概念的把握,书中娓娓道来,先从传播这个词开始解释,然后从社会学角度,即库利为传播作的定义,强调了其互动性。又从符号学角度,即皮尔士,强调了传播的符号构成。但是这些概念只是提示了传播的本质,即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在并没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直到信息科学引入传播学,才将传播这个概念明朗化,提出符号和意义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同时传播行为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共有的。本书为传播下的定义是传播为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是对信息这一概念的阐述,《新闻学概论》这本书上也有关于信息的定义,可以参考一下。本书认为信息是符号意义的统一体,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按照不同方法可以进行分类,可分为生物信息,物理信息,社会信息。书中讲解了下社会信息,包括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性和特性。重点是把握信息是符号意义的统一体,这位第三章讲符号和意义奠定基础。
三是对传播的特点的阐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有五个,这五点还是比较好理解,尤其是通读过几遍书之后,感触可能更深一点。
第二节也是讲了三大问题,一是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五个方面阐述了传播的系统性。二是社会信息系统的四大特点,这里注意下第三点,双重偶然性。三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里讲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熟悉一下这两个概念。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主要讲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书中写的很调理清晰,从动物传播的特点,局限,劳动如何创造了语言,而语言又是因为什么特点变成人类传播的开端做了详细解答,这里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可以注意一下,2011年考过简答题,算是比较偏的知识点。
第二节讲的是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从口语,文字,到印刷,电子。每一个时代都开创了传播的新意义,但也有一些缺点,这节内容主要是从正反两方面讲的,其实传播进程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全方位的,不仅在于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比如文字使得信息可以长久保存,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文化有了更可靠的载体。印刷时代使得理性精神得到张扬,人们在书本中形成了理性的思考习惯,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电子时代是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人类又从理性回到感性,因为电视画面的跳跃以及内容的娱乐性,人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是不怎么需要动脑子得,而且电视也带来了童年的消逝,因为电视媒体无法进行受众的区分,再加上它24小时连续播放的特点,使得它每时每刻都是绞尽脑汁迎合受众,寻找受众的兴趣点来换取收视率,这时,儿童和成人接受同样的图像,声音等信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信息秘密没有了,儿童又回到了中世纪那种和成人同等的状态。关于媒介的影响,大家可以看看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第三节讲了现代的信息社会。首先提出了哈特对于媒介的分类,这种分类是一个递进的,人类的传播手段日趋增多,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拓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这里通过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来阐述,大家看到后面将到媒介技术那章可能就会更明白。这里需要关注一下信息社会的四大特点,从产业,劳动者,交易,贸易四个方面谈的。最后书中讲粗略讲了下信息系统的分化与统和,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从各自的发展到融合,这里可以关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这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也是等到媒介技术那章还会详细讲解。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讲的是符号。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符号这个概念,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有的。符号可以按照二分法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信号的特点是与其对象事物间有因果关系,并且是一一对应的,而象征符则不是,它的特点有四条,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象征符。符号还可以分为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有三类,大家可以浏览下书中描述。最后书中讲述了符号的三大功能:表述与理解,传达,思考。
第二节讲的是意义。这里大家也就发现第一章讲信息时一直强调其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的原因了。什么是意义呢?书中从社会传播角度给了定义。通俗说,意义是精神内容,要得到传播必须借助物质外壳,也就是符号,意义附着于符号上,才能完成其传播活动,符号和意义是不可割裂的。符号意义的分类和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就不再多说。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包括三块,一是传播者的意义,二是受传者的意义,三是传播情景,这里可以注意一下。后面从四点阐述了为什么说符号本身外还有意义这个问题,有点绕,不过看看就明白了。
第三节是象征性社会互动,那么什么是象征行为呢?即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行为。通俗说,象征行为就是通过象征符,或者说符号和意义的交换来实现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互动理论,可以作为名词解释背一下,他所强调的也是意义,社会互动,解释三者的关系。象征性社会互动的过程这里可以注意四点,首先是象征符和意义的交换活动,同时这种行为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其前提是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最后,这种活动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内容,但是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之上。这里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到人内传播那章会具体说。最后书里介绍了象征性文化,也就是说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的象征符,人们倾向于更多的使用象征符来表达含义,与人交流。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现代社会的消费更加强调意义的消费,而不是物质的消费,消费更加概念化,同时个性消费兴起,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强,流行周期变短。再有,在生活的其他领域,象征符也更加丰富,人们追求新事物,同时网络等新媒体的产生给人们创造新事物,赋予意义提供便捷,比如QQ聊天时的各种表情符号,各种用标点组成的符号。但在这种现象也有不好的一面,过滥使用象征符会使得意义,规范等的无序化,给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造成麻烦。
未完待续……
原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