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  蚕变了新模样

(2015-04-27 17:12:43)
标签:

教育

分类: 2014-2015学年度教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首案编写者:闫利青

【教学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课本第27—28页。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有适当调整,由原来的“观察蚕茧”的实物观察,改为通过观看短片观察,来了解蚕茧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既是观察课又是科学探究课。本课内容主要分“观察蚕蛹”和“观察蚕茧和蚕丝”两部分,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与幼虫时期的蚕一样是有生命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3.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描述蚕蛹的特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

2.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并描述蚕蛹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法、探究法、记录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蚕,蚕茧,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秤,手电筒,开水,烧杯,竹签,丝绸制品,探究记录纸等。

教师:蚕茧标本,小剪刀,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说说你在养蚕过程中的发现。

2.谈话:蚕吐丝结茧了,蚕用茧把自己包了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蚕变了新模样》。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让学生回忆可爱的蚕宝宝前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再让学生通过课件回忆养蚕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本课自然衔接。】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茧

1)谈话:科学研究是讲究规范的,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蚕茧?

2)看、闻、摸、摇、听、称、量。

指导观察方法:蚕茧是什么样的?(展示台出示蚕茧)观察蚕茧有什么特征?(形状、颜色)可以借助放大镜。

3)出示蚕茧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要边观察边记录。

4)学生分小组观察活动。

5)根据小组完成的观察记录表,交流观察结果。

6)小结:出示大小不一样的两个蚕茧,蚕茧的大小为什么会有不同?和什么有关?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喂养方法、精心饲养,所收获的蚕茧就会比较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意义不仅是对蚕茧的一个观察活动,让他们获得蚕茧的特征。更多的是关于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观察蚕茧。】

2.观察蚕蛹

1)谈话: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说说你的猜测,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吗?

2)指导观察蚕蛹的方法

谈话:用手电筒照行吗?借助手电的光线能看到里面的蚕吗?我们还可以用剪刀小心的剪开茧来观察蚕的变化。

演示解剖蚕茧: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先将蚕茧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固定,用剪刀小心剪开,不要刺到蚕蛹,也不要将自己的手弄伤,剪开半个蚕茧,小心取出蚕蛹。

3)取出蚕茧,小组观察活动,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提示: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4)发给一条蚕,用于对比观察。

5)整理材料,交流汇报

1)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2)补充:蚕蛹的体形粗短,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蛹有生命,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3)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请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事实来推测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好奇心。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观察蚕蛹,学生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可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了解蚕蛹的特征。】

3.观察蚕茧和蚕丝

1)观察短片蚕茧

通过看短片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蚕茧大是椭圆形的,白色;小的都是花生形的,发黄。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及发现。

师:蚕幼虫在一段时间受饿或受凉。长大后就瘦小,吐丝教少,也不白。结的茧也就不规则、花生形。

学生: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教学意图:通过短片欣赏学生知道了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通过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蚕丝很细、很长,却不容易断,更加惊叹蚕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2)观察短片拉蚕丝的方法

师讲解拉蚕丝的方法: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

3)小节:

1)指导抽取蚕丝的方法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

2)介绍: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欣赏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

三、拓展小结

1. 了解蚕丝制品及其历史。

1)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2)了解我国丝织业的起源和发展和关于养蚕抽丝的意义。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收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拓展延伸上让学生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而且在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蛹:褐色   大约两厘米长 

     蚕茧:椭圆形  花生形

            蚕丝:很细  很长  不易断   用途:(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