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八怪”丁有煜

(2017-03-21 09:31:53)
标签:

杂谈

​​

​其人

  丁有煜(1683—1764),字丽中,别号狂竹园丁、秋空一鹤等,晚年自号“个道人”“个老人”。丁有煜祖居海门,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坍没于江后,迁至永安乡,后徙徐涧,时为海门乡驻地。丁有煜为通州静海乡(今通东地区)附贡生,其才学过人,诗、古文辞、水墨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一位和“扬州八怪”齐名的重量级书画大师,有“外八怪”之誉,不仅是当时地方诗坛盟主,也是江淮地区印学流派——东皋印派的代表人物。

  丁氏家族乃古海门名门世家。丁有煜的曾祖丁文垣,为明末诸生,曾著有《餐菊微吟》四卷。旧时民间有“乡饮”的习俗,举办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席,选举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乡饮”,为 “乡饮大宾”,丁文垣就曾屡任大宾。祖父丁国宝精通医术,救死扶伤而且不计报酬,因喜爱菊花,所以病人痊愈后,便常赠送菊花以示感谢,因此住所内便遍栽菊花,清代名臣张玉书为其住所题名“菊隐”。丁有煜之父丁腹松,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曾任陕西省扶风县知县,颇有政声,入祀扶风名宦祠,晚年归隐通州军山,著有《左山藏稿》十卷。

  丁有煜是丁腹松长子,因出身书香世家,幼时便在父亲的教诲下,勤学诗文,并曾入太学受业。地方志中记载:丁有煜“肆力诗、古文及篆刻、水墨画,远近名流,联吟无虚日”,于地方诗坛“主盟四十余年”,丁有煜的诗质朴浑厚,颇受世人赞誉,选有《双薇园集》《双薇园续集》和《与秋集》。然而三部诗集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文字狱中,均遭禁贬,全部遭到焚毁。《清代禁毁书目》只列集名,但未注禁毁原因。据说《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中收有《双薇园集》五卷、《与秋集》二卷。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独家影印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精装800巨册,定价28万元,其中便收有乾隆十五年刻本丁有煜的诗集《双薇园集》。

  丁有煜曾自题诗《自传》中云:道人性褊,不容人过,而热肠似火。心之所用,每屈于手,怏怏者不自禁其终日也。其自联曰:“啸歌免海陆两死;(一遇险于茂陵马上,再遇险于和州江口)涕泪存乡国一书。于人爱旧,于物亦爱旧。闭目独坐,自垂髫交及暮年友,罔弗来往胸中,而犹不免轩轾其间。手摩古玩书帖,遇缺食时亦复易米为炊,盖不吝所好云。历年七十又五,以足疾谢酬酢,起居乃藉柳门(仆名)扶持。少工写竹,竹不离‘个’,因自号焉。”丁有煜性情之真率,之随性、之热忱、之孤傲,《自传》诗中可作一瞥。

  其画

  丁有煜的水墨画多为怡情寄兴之作,题材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居多,尤擅画竹,竹不离个,因而自号个道人。丁有煜久处乡野,终身不仕,因此其书画追求个性解放、善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笔墨技法受明代画家徐青藤和通州人顾聪的影响,与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等人交往甚频,其画风“扬州八怪”影响较大,就其成就而言,绝不在八怪之下,但因其僻居江东一隅,书画流传不广。

  有人说:“郑板桥画竹,自竹叶声中听民间疾苦之声;汪士慎画竹,推崇竹君之虚心;丁有煜画竹,则立意于竹子高洁孤傲之气节。”南通博物苑藏有丁有煜乾隆五年(1740)所绘《墨竹图册》,正是年近花甲时所作的墨竹册,多为水墨写意小品的速写。构图大胆灵活,和题识印章相得益彰,笔触苍劲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意境,“如金削管,如铁铸叶”,笔重在写意而又不写实,得其神似而又不失形似,其墨竹“石从海上得,竹从胸中来”的自题说明,正诠释了胸有成竹的意义,郑燮曾为画册题“以书为画”四字。

  丁有煜笔下的折枝梅花凌霜傲雪、超凡脱俗,俨然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象征。“扬州八怪”中李方膺的画梅风格与丁有煜相近。李方膺与丁有煜高山流水,“雁行六十年”,笔下的墨梅也深受丁有煜的影响。据周积寅的《郑板桥年谱》中记载,郑板桥32岁时曾为学习画梅专程拜访过丁有煜。丁有煜受祖父影响至深,酷爱菊花。和祖父的住所“菊隐”一样,“双薇园”也遍植名菊。以菊为邻,以菊为友。《菊石图》正是作于乾隆四年(1739)重阳节双薇园篱下菊花烂漫之时,横批题句为:“寒花无俗艳,秃颖画新霜”。

  其友

  丁有煜是当时南通赫赫有名的文士,在世时名满江南。他与“扬州八怪”成员常有来往,和李方膺、郑燮、黄慎、罗聘等均交往甚密。尤其和李方膺更是莫逆之交。目前有关李方膺的生、卒年及一些生平事迹的考证,都需依赖丁有煜的著作才能得知。现在我们考证丁有煜现存的著作及艺术作品,并从丁有煜友人的著作相互查证推衍,可以考订出他的个人生平,并厘清他和扬州画家及当时文人的来往情形。

  南通博物苑藏有黄慎所作《丁有煜坐石图》,丁有煜晚年因足疾谢绝酬酢,日常生活依靠书童孙柳门照拂。孙柳门对丁有煜忠心耿耿,一直渴望能得到一幅丁有煜画像以为千秋供奉。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造访如皋丰利文园。孙柳门获悉,修书求黄慎为丁有煜画像。黄慎欣然提笔,其时,黄慎与丁有煜素未谋面,便依据孙柳门的描述,为74岁的丁有煜创作工笔素描肖像《丁有煜坐石图》,这幅画的用笔比黄慎平常作品慎重,画中人物神形兼备,为其人物肖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曾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当时丁有煜本人见后甚是满意,在卷后题识并附《自传》一诗。

  乾隆二十四年(1759),郑燮寓居于如城、白蒲等地。第二年,郑燮寓居通州,居住在秦灶保培基之井谷园。孙柳门听闻这一消息,转请李方膺的书童郝香山,持《丁有煜坐石图》,求郑燮题跋。郑燮感动于孙柳门对丁有煜的忠心,欣然挥毫“好藏之”三字,且附题:“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如拱璧,而索题跋于板桥老人。孙柳门,又个道人之侍人也,宝其主之笔墨与香山等,而又摹道人之照而秘藏之,以为千秋供奉,其义更深远矣。用题28字:‘嗟予不是康成裔,羡此真成颖士家,放眼乾坤臣主义,青衣往往胜乌纱。’板桥郑燮识。”钤“七品官耳”印。

  同年九月,袁枚由金陵来如皋小住。他本打算由如皋前往拜访丁有煜,因故未能成行。就在此时,孙柳门转请郝香山携《丁有煜坐石图》请袁枚作跋,袁枚便欣然应允,在卷末题长篇韵语和后记:“庚辰九月小住如皋,慕崇川个道人名,欲访未成,……未见先生于山中,先见先生于画中,何缘之奇也”,表达了自己对丁有煜为人和才华的仰慕之情,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他写道:“晴江久去芙蓉城,南庐新归白玉京,剩此灵光鲁典型,空青落落孤晨星。”诗中所言“晴江”“南庐”即李方膺、刘名芳,芙蓉城、白玉京乃暗喻二人离世而已。

  一幅《丁有煜坐石图》(见上图),关联了丁有煜、黄慎、郑燮、李方膺、刘名芳、袁枚六位名家。这是丁有煜的朋友圈,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间惺惺相惜,如高山流水般深情厚谊之真实见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