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7c0c51fbgw1ezvdl7j0nnj20d90aq74o.jpg
海门山歌剧从呱呱坠地起,就狠抓剧目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海门山歌剧就是依靠自己创作和实现“拿来主义”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顽强地挺立在戏曲百花园。
http://ww4/large/7c0c51fbgw1ezvdwlougoj208c0b3ab5.jpg
唯我独有的自创戏,是海门山歌剧兴旺的标志。最有分量的是陆行白创作的1957年进京演出的《淘米记》,这是海门山歌剧的奠基戏、起家戏、保留剧目,与另由陆行白创作的小戏《采桃记》《洗衣记》两出小戏,合称为海门山歌剧三部曲。另外,由陆行白等创作的现代戏《银花姑娘》《余丽娜之死》,也于上世纪60、80年代进南京参加江苏省现代戏会演;由陆行白于1992年创作的现代戏《赵钱孙李》,后易名为《青龙角》于1993年进京演出。由张东平创作的《献给妈妈的歌》,于2002年12月进京演出。此外自创剧目有:《打桃情歌》《瞎公公看会》《三张图样》《决算以后》《看桃人》《拜堂记》《猪丁兴旺》《桂花香》《古宫奇冤》《砌房风波》《俩媳妇》《唐伯虎与沈九娘》《赔衣记》《桥头风云》《初恋的情人》《收租院》《金训华之歌》《田园之梦》《草莓红了》《悔》《廿年媳妇廿年婆》《郝仁老师》《心愿》《江海之魂》《书记大哥》《英雄赞歌》《亲人》等,有浓郁的沙地文化特色。
http://ww4/large/7c0c51fbgw1ezvdy3a04lj21kw11sdp6.jpg
二是实行“拿来主义”的移植剧目。海门山歌剧毕竟年轻,它没有“国粹”京剧的丰厚家底,也没有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大剧种有丰富多彩的剧目,但有见新就学,见好就移的“拿来主义”精神,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活跃在江海平原上。
移植得最多的是上海的沪剧,因为沪剧擅长演出生活气息浓郁的现代戏,道白跟海门方言接近,因此没有程式的山歌剧往往不要动大手脚就可迅速搬上舞台。一是把沪剧经典拿过来。如搬上银幕的现代戏《罗汉钱》《星星之火》,尽管观众看过电影,但还争先恐后再看土腔土调的同名山歌剧,说长道短评论演员学得像不像,山歌调的上海戏唱得好听不好听,因此蛮有市场的。而配合中心运动的剧目,如反映赌博害人的沪剧老戏《陶福增休妻》曾在文革前后两度移植,剧团送戏下乡,高台教化,有效地遏制了赌博风的蔓延。三是叫得响的名剧,如邵滨孙与石筱英联袂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母亲》,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王盘声的代表作《黄浦怒潮》,宝山沪剧团进京演出的现代戏《东方女性》《家庭公案》等。一搬上山歌舞台,就有号召力。
江南滑稽戏轻喜剧的风格与山歌剧吻合,只要把它的南腔北调改为山歌曲调就可上演。文革前的移植的《满意勿满意》,一炮打响;文革后移植了《满园春色》《我肯嫁拨伊》《阿混新传》《团团转》,因为都是涉及时弊贴近观众的戏,海门人非常欢迎。“太湖一枝梅”锡剧的清新风格,也能与山歌剧对号入座,特别是它的现代戏,如《红色的种子》《大年夜》《海岛女民兵》,很对山歌剧戏路;传统戏《孟姜女》《打面缸》等剧目,也在山歌园地走红过。
浙江方言也属吴语区,因此山歌剧善于引进浙江地方戏的好剧目。首当其冲是以柔见长的越剧。文革前移植了《斗诗亭》《争儿记》《九斤姑娘》,文革中移植了《半篮花生》,文革后移植了《千家万户》《巧风》《胭脂》《豆腐郎》,演遍了海门城乡。宁波的甬剧经典《半把剪刀》《双玉蝉》《亮眼哥》,余姚现代戏《传孙楼》都被山歌人“拿来”,成了票房价值很高的剧目。
山歌人的手伸得特别长,对于非吴语地区的剧种,只要内容好,山歌人总能慧眼之宝。山歌剧从小戏《淘米记》起家的,因此,南疆北国的小戏剧本,往往是山歌剧的座上客。如红极一时的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江西采茶戏《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扬剧小戏《野马追》《挑女婿》,淮剧小戏《木匠退亲》《一副保险带》,湘剧小戏《园丁之歌》,歌剧小戏《红松林》,都被山歌剧改成本剧种的风格上演,丰富了演出剧目。
对于国粹京剧,尽管与海门山歌剧风格迥异,但山歌人也能量体裁衣移植。文革前移植了山东的《红嫂》和小戏《审椅子》,名噪一时;文革中除《海港》外,其他样板戏都移植过来,连后来的《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都移植成功,虽然也有“不京不山”之嫌,但大多数有山歌特色,如《奇袭白虎团》是以武打取胜的样板戏,山歌人没有武功底子,那就以武戏文唱的方式亮相,敢与当时的“移植不走样”的清规戒律较劲,难能可贵。
山歌剧还从歌剧中移植来好剧目。剧团初创时期,由季秀芳担纲移植了歌剧《红霞》,一炮打响。后来移植了《洪湖赤卫队》,也很成功。特别是《江姐》,分别在上世纪60、70、90年代三次演出,常演常新。此外,福建的莆仙戏《状元与乞丐》,苏北的扬剧《夺印》,淮剧《难咽的苦果》,江南的昆剧《活捉罗根元》,河南的豫剧《李双双》,陕西的秦腔《血泪荡》,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广西的采调剧《刘三姐》,这些本与山歌剧风格不同的剧种,由于山歌人的努力,都成了有山歌味的好戏。更难得的是从话剧中移植的剧目,首先得改编成有唱词的山歌剧本,文革前改编了《槐树庄》《丰收之后》《羊城暗哨》《南方来信》,有山歌风格;文革一结束移植的《枫叶红了的时候》,从海门崛起,唱响了上海滩,居然一鸣惊人,被上海观众称赞为“山歌滑稽戏”,扩大了山歌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