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伦无师不亲》

(2016-03-25 22:07:50)
标签:

杂谈

中国文化的《礼记学记》中说:「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里的「五服」就是「五伦」的意思;所谓「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当中的君臣之义,虽然因为政治制度的变迁而不存在了,但是「君者,羣之首也」,「君」在羣体之中的领导地位仍然存在,即古代帝王天子的「君臣之义」被现代管理学之中行政关系的「主从之义」所取代,否则,现代文化的管理体系没有必要存在「职级」或「职位」的上下之分。既有「职级」或「职位」,那就有「职级」或「职位」上的系属关系,人与人之间可以平等相处,但在行政管理上的「职级」或「职位」则必须有「主从之义」,这不一定要遵从古代的「君臣之义」,但必须要有现代行政意义上的「主从之义」。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学记》所谓「师无当于五服」,意思就是说「师不在五伦之内」,为甚么「师」不在五伦之内呢?因为古人的知识文化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普及,所以把「师」的地位「尊」的很高。《尚书》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克」就是「能」的意思,「相」是「辅相」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师」的地位「尊」之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位配上帝」,这里的「上帝」不是指宗教意义上的「God」,而是指「天地」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师不在五伦之内,而是在更高层次的「天、地、君、亲、师」这「五常」之内。然而,在《礼记学记》中说:「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意思就是说:「师不在五伦之内,五伦无师不亲」,这就是为甚么「尊师重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情理与伦理】理由情出,情因理显,情理不二。无情之理,只是一个空洞无趣的「理」;无理之情,只是一种蛮不讲理的「情」。礼者,理也,既然是「情理不二」,而「理」与「礼」又是相通的,所以「礼」与「情」也是密不可分的,可见「礼」的背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性情 (不是私情、不是交情,而是性情)。但这个「情」不见得人人都与人人通情,所以就把人与人之间能感应相通、和谐相处的情,称之谓「和」,所以在《论语学而篇》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能感应相通、和谐相处,就会产生一种「和」(和悦)的感觉,这种「和」(和悦)的感觉会让人愉悦快乐,所以又用「乐」来表示「人情之和」;这样,「礼」从此与「乐」相配了。

 

理者,礼也,「情之理」就是「礼」;和者,乐也,「情之和」就是「乐」。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礼乐」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礼教吃人」或「礼仪僵固」,礼乐的内涵其实就是人的「情」与「理」──人伦之礼(天理),天伦之乐(人情)。礼乐的精神就是「和」──情欲之和、理欲之和、情理之和、天伦之和、人伦之和、阴阳之和、天地之和、万物之和,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中」,就是自己生命内在的情欲之和、理欲之和、情理之和;致中和的「和」是要通向生命外在的天伦之和(家庭亲情)、人伦之和(社会伦理)。内和,则外和,内外打通,中和不二,这就是阴阳之和、天地之和、万物之和,礼乐之义大矣哉!

 

【甚么是「礼」】然而究竟甚么是「礼」?简单来说,「礼」有三层深意:一、礼者,天理之节文;所谓「大礼与天地同节」,中国的历法与二十四气就是天理之节文,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宪法、国家法律就是「大礼」。二、礼者,理也;人的最大之理就是伦理,家庭关系没有伦理就会「父不父,子不子」,人际关系没有伦理就会「名不正,言不顺」,政治关系没有伦理就会「身不正,令不从」。三、礼者,履也;中国古人的行为举止全部是围着这个「礼」,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就是万事(大小之事)都以「礼之和」为贯通。礼主异,乐主同,「礼」有同中求异的作用,同中求异而生礼,《礼记》说:「礼以节行」,所以叫做「礼节」。「礼」是同中求异,「同」是「情同」,「礼」的同中求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礼」的格别,人怎么去分辨父母之情与长辈之情?怎么去区分兄弟之情与朋友之情?怎么去区分友情之情与爱情之情?乃至怎么去区分人类之情与动物之情?

 

【甚么是「伦」】现代社会的天伦与人伦,往好的方面说,父母与子女关系像是朋友关系,哥姐与弟妹关系像是朋友关系,老师与学生关系像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祖父长辈关系像是朋友关系,就连爱情或夫妇关系又说像是朋友关系,甚至连宠物与自己的关系也像朋友一样;但往不好的方面说,一个社会怎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全变成了「四海之内皆朋友」?既然父母长辈像朋友,哥姐弟妹像朋友,老师同学像朋友,男欢女爱也像朋友,那么我干脆把朋友当朋友就可以了,于是你会看到现代的青少年,甚么「情」都不重要,朋友之情万岁、万岁、万万岁!我的意思是说,现代青少年的人伦关系都不约而同地跌入「朋友」一伦而忽略了其他的人伦关系是有文化原因(或社会原因)的。当然,我须说明的是,我的意思不是反对交朋友,朋友在人伦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但也只是非常重要的一「伦」,还没有重要到取代其他人伦关系的地步,这背后肯定有重大而深层的原因。

 

【伦乱了,叫做「乱伦」】以前是朋友之间情同手足,情同姐妹,以兄弟姐妹之情为依归;现在是兄弟姐妹之间像朋友,以朋友之情为依归。以前是师生(或师徒)之间情同父母,犹父犹子,以父母之情为依归;现在是师生之间像朋友,以朋友之情为依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很值得社会问题专家做专题研究。我只感觉到现代社会的人伦问题很严重,有点「乱伦」,当然我说的「乱伦」并不是犯罪学上的「乱伦」,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伦」已经搞不清「谁跟谁」到底是「谁跟谁」了。「伦」中有理,理中有情;伦乱则理乱,理乱则情乱,情乱则烦恼生,为了逃避烦恼,干脆连「情」也不要了,「理」也不要了,只剩下一个「伦」的空架子,所以现代社会有很多家庭的「伦」,就像小学生的作业填空一样,要等到每年的农历新年过年才有机会用「礼」在「伦」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的「情」与「理」,而且还不一定填的正确。这不是让人感觉到很悲凉吗?

 

如此空洞的人伦现象,就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在彻底崩坏之后的清末民初也不至于此,而到现在为止,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已全盘崩坏将近一个世纪了。「五四」中人总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很不好,要打倒,到如今早已经被打倒得够彻底了,结果怎么样呢?已经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去验证「五四」中人相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打倒之后,这个社会就会好起来的,结果怎么样呢?立礼法需要二三千年,毁礼法只要一日就够了,摧毁容易重建难!现代人的交往相会已不懂得甚么是「礼节」,所以也无「礼节」可言。「礼」除了在犯罪学上还有一个称呼叫做「非礼」之外,只剩下一个「礼」的空壳子叫做「貌」,所以叫做「礼貌」。然而,即使如此,仍然还让人感到忧心的是,现代人的小孩进门见人都已经不懂得「叫人」了,干脆「貌」也不要了,小孩子在家里与自己的父母、长辈与外来的大人们都成了「一体平等」,这又会不会有「人权」拥护者说「人人平等」呢?然而,如果做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没有,那正如《孟子》所说:「人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差不了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