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聚焦】佳县欢喜过大年,赤牛坬亲历枣糕宴

标签:
天眼聚焦签约摄影师陆岗天眼摄郎陕西佳县书记辛耀峰 |
分类: 潇洒走天涯 |
少年时代最爱听那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一直以来都想走入黄土高原,看看那高坡上层层叠叠的土窑洞,见见风沙茫茫的起伏的山,还有那条被喻为“母亲河”的黄河。年前应陕西榆林市佳县县委书记辛耀峰的邀请,我与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陆岗(天眼摄郎)老师一同前往佳县采访当地过年文化习俗,他负责拍摄陕北年俗文化,我则负责撰写游记文章。
揣着欣喜激动之情,我们大年初一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接待我们的是县委宣传部年轻有为的暴部长,此次佳县采访期间,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每天陪同我们走村登山过黄河,话家乡的历史、展示美好的未来,言切情浓,能感觉到他心怀家乡的一颗赤子之心。
初二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第一站,今天准备拍摄的是赤牛坬村的千人枣糕宴。 出发前,县委辛书记辛耀峰专门约见了我们,邀请我与陆老师搭他的车同去赤牛坬村。在同行的路上,辛书记向我们介绍道,盛世崇文,文化兴村。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文化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力。经过多年努力,佳县赤牛洼古村已被我们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今年春节的几十场民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三都要在这里举办。赤牛洼村的群众通过一系列民俗活动,吸引来全国各地游客,露足了脸,赚足了钱,也通过民俗文化活动结交了朋友,推介了自己美丽山村。
今天辛书记特意去赤牛坬村与百姓们一起欢庆枣糕宴,与民同乐,共庆新春佳节。闻及言,撼其行,主政一方的父母官,这般好客亲民敬民爱民,是这方百姓之福,是国之幸。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坑镇西北5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全村1000多村民居住在依势修建在半山的阳坡洼上的窑洞里。我们的车辆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脚下就是漂着浮冰的黄河,两小时的车程,在与辛书记的闲谈中不知不觉中已到目的地。下得车来,看到村子挂满红灯笼,装饰着牡丹花的小广场上挤满了来自四邻八方的乡亲与各地游客,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正忙活准备着节目,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场面喜气洋洋。此情此景,渲染着我,吸引着我走进他们中间与之同乐。
冬日里的陕北,尽管天气冷冷的,北风呼呼,但天是蓝的,阳光是暖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们的心也是暖暖的。
正午时分,枣糕宴在锣鼓喧天里拉开序幕。鼓锣唢呐队在队伍前面呜哇哇地鸣锣开道,上百位系着雪白羊肚头巾的壮小伙抬着几百斤重的枣糕王从半山腰的窑洞里缓缓地鱼贯而出。黄灿灿的枣糕王摆放于红绸带飘飞的八人同举的抬板上。紧随其后的是两人一组同举整条的枣糕,长长的队伍沿着坡路绵延不断,抬着大酒缸的黄酒歌会队伍“嗨呦、嗨呦”紧随其后,高亢的嘶吼声传递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孩子们欢快地追着跑,游客们夹道迎接枣糕王,大家举着相机手机咔嚓嚓的不停拍照。整个场面壮观、华丽,激动人心,感染着每一个来观赏的游客与村民,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喜庆的笑容。
枣糕队入场后,舞台上欢快的歌声唱起,快乐的秧歌扭了起来,场子里早已整齐地布置好20个糕案,不一会,饸饹上来了,只见领头汉子高喊一声“枣糕宴开始啦!” 20名歌手依次演唱,20位姑娘手提酒壶到处劝酒。上千名游客与本地村民共同品尝美味甘甜的枣糕。欢欢喜喜,同乐今宵!
喜庆的场面,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优美诗句。上千人的枣糕宴,场面蔚为壮观,陕北的饮食文化、年俗文化在赤牛坬演绎得淋漓尽致。
(图片摄影:天眼摄郎;文字撰稿: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