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初春的一天,我接受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的委托,来到北京古老的国子监孔庙采访拍摄。这里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尊孔崇儒的圣地,也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虽然我不是第一次来,但是这次细致的拍摄还是让我更进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切身感受儒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受益匪浅。
感谢展览部主任和辟雍孙先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背景资料】
在北京城的东北隅,有一条被古槐环抱的一条元大都时期遗留的古街。街道两端的两座牌坊题名为“成贤街”,是这条古街的旧称,街道中段的两座牌坊题名为“国子监”,是太学的标志。始建于元代、沿用至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和孔庙,就在这条古街之上。现在这条街已更名为国子监街。
北京国子监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与之毗邻的国子监相当于古代的官方大学与教育部合一,是元明清时代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家教育工作的最高机关。
国子监的核心建筑叫做辟雍,建于乾隆晚期,是一座方形的金色琉璃瓦顶建筑,四周围以环形水池,体现了古代对于天圆地方的认识。这里是皇帝讲学的场所,乾隆建成辟雍之后,以70余岁高龄首先在这里“上课”,殿内也有高大的宝座。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孔庙与国子监两者相伴,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1988年同时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进了孔庙大门,首先应该看看元代至清代的进士题名碑,一共198块,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旅游书上一般介绍第几行第几块上刻有刘罗锅——刘墉的大名,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刻意去找,这里有更多名噪一时的人物,岂止区区刘墉一位,不过如今的石碑上字已经有些模糊了。元代元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首次开科取士,将56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刻成石碑,立于孔庙庭院,此后的明朝、清朝都沿用了这一做法。
元代在孔庙立过9座进士题名碑,其中6座在明朝被磨去字迹,改刻为明朝的题名碑,所以现在孔庙只有3座元代进士题名碑,还有77座明代进士题名碑,118座清代进士题名碑,总共是198座,题刻着自1315年至1904年各科进士共51624人的名字。
这条古老的街道是与国子监、孔庙、牌楼、古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经过多年的变迁与大修,孔庙、国子监终于合二为一,成为真正的博物馆,并合并开放。目前,国子监街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