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2015-01-06 16:25: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管理 |
原文地址:如何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作者:快乐王子
1、什么是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分析,是指考试或检测结束后,依据成绩对教育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所做的一种客观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简单地说,教学质量分析就是剖析现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和办法。可以说,教学质量分析是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向和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如果把考试看做大夫诊断的一种手段的话,那么,质量分析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寻找病因,并且确定治疗方案。
一般说来,考试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环节,一是试题的命制是否符合教学要求与考试的有关指标;二是考试过程是否真实和客观;三是质量分析是否到位;四是试卷讲评是否有利于知识性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地质量分析,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作用的重要环节。
2、目前我校教学质量分析的现状
(1)面上分析多,个体剖析少。
(2)数据分析多,原因查找少。
(3)教师分析多,学生分析少。
(4)分析学生多,分析教师少。
(5)问题谈的多,具体措施少。
3、教学质量分析的种类
(1)年级组质量分析
(2)班主任质量分析
(3)备课组质量分析
(4)任课教师质量分析
(5)学生质量分析
4、各类教学质量分析的重点内容。
(1)班主任质量分析:
①、成绩方面:
班级学生成绩统计表。
班级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上述三项指标的年级排名,本次考试与最高值的差别,本次考试与上次考试相比,名次上的变化情况。
本次考试班级主要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上次考试相比的变化情况。
特殊群体的成绩情况。如目标生、学困生、起伏大的学生等。
②、原因分析
学生学习方面: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
班级管理方面: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
学科教学方面:
③、下一步班级管理的思路、措施及办法。
④、对学校、年级组、任课教师的建议。
(2)备课组质量分析
①、对试卷内容进行分析。对照课标、教材、教学基本要求,对试卷特点、难易程度、试卷是否适宜、覆盖的知识面、重点、难点等方面的进行简单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命题整改意见。
②、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第一,通过考试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比,对本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作出总体的评价。
第二,通过同类班级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对有问题的班级教学作出评价。
第三,通过本学科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的分析,对命题的效度作出评价。
③、对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统计每小题得分情况和答题的具体情况。
第二,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掌握情况作出基本的判断。
第三,结合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④、对目前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⑤、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3)任课教师质量分析。
①、成绩统计。
第一,计算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其名次在同类班级中的变化。
第二,特殊群体学生成绩统计。
第三,所负责的小组的成绩统计。
②、学生考试中得失分情况统计
③、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分析学生时,可以着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虑。
分析教师时,着重从学科知识、工作态度、教研能力、工作能力(备考、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指导预习与复习、课外辅导、测试等)、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师生关系等方面去考虑。
④、下一步教学的打算和具体措施。
一般说来,如果考生平均分低于正常值,或比平行的对比班级有较大差距,则应反思是自己课堂教学水平问题(如抓不住重点、表达不清、方法没有最优化等)还是教学管理(如课堂纪律、辅导、作业布置收交批改等)不到位。
如果班内学生成绩差异程度比较大,就要注意反思自己是否对学困生关注不够,是否辅导工作没有做好,是教师不关注学困生导致学生从思想上放弃学习?还是学生知识积累逐渐产生差异?还是能力产生差异等。
如果本班高分段学生数与其它班有超过3人的差距,在排除学生失误的前提下就要注意自己教学中是否还有疏漏之处。
(4)学生的质量分析。
学生的质量分析重点要放在试卷分析上。
在每次考试后,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质量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
自我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①、逐题进行失分分析
分析失分原因。并列表进行统计
②、个人学习状况分析:
第一,学习态度方面。如努力程度、主动情况、课程兴趣、学习毅力等。
有的学生学习不够投入,不能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学生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或 和老师相处不好,就不去努力学习这些科目,不去做有关习题。
第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如是否主动学习、是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③、情绪和心理及身体状态方面。如考试紧张、考试心态调整不好、考前发生了一些意外事件影响了情绪稳定。
④、其它客观原因分析。如资料缺乏、基础较差、考试策略的失误(考前调整准备、答题时间分配等)。
⑤、制定学习计划和自我提高的措施。
5、质量分析的基本原则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横向对比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3)优势要讲够,问题要说透。
(4)面上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
6、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题。
(3)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为了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4)系统分析。系绕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它将客观对象看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系统分析又是一种多层次的分析,它把对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
附:试题分析评价
考试所采用的数据,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原始分数、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第二,学科原始分排序、原始分总分排序
第三,学科原始分分段分布、原始总分排序、正态分布图像
第四,学科原始分分段累计分布、原始总分分段累计分布
第五,标准分制:标准分、标准百分
1、难度:难度是指试题或试卷难易程度的指标,而且相对于被试的该批考生而言,其计算方法如下:
(1)客观性试题的难度计算:通常用通过率来衡量。
P=R/N×100%
(2)主观性试题的难度计算:
P=X/W×100%
(3)整个试卷的难度计算:试卷的难度是指一份试卷的总体难易程度,其由试卷中每道题的难度决定。
其计算办法为:
将每道题目的难度与满分值相乘的积相加,然后将其总和除以试卷的满分值,所得的商即为整个试卷的难度。
平时的考试均分应该在55-70%之间,有修正和讲评的空间。太难会挫伤学生,也没有训练的意义。太容易是简单重复,浪费时间,没有提高的空间。
2、区分度:区分度是指区分测验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其取值范围介于−1.00和+1.00之间。
(1)客观性试题的区分度计算:
D=Ph-Pl
注:将被试依照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然后将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的被试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2)主观性试题的区分度计算:
D=(XH-XL)/N(H-L)
其中XH为高分组总分, XL为低分组总分,H为该题最高分,L为该题最低分,N为考生总人数的25%
(3)整个试卷的区分度计算:试卷的区分度是指一份试卷总体对学生的区分程度。其计算办法为:将每道题目的区分度与满分值相乘的积相加,然后将其总和除以试卷的满分值,所得的商即为整个试卷的区分度。
3、信度:测试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也就是说,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水平。
测试的信度主要涉及到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这两个方面。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
测试信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仅介绍三种易于操作的方法:
1)重测法。用同一套试卷在两个不同时间内来测试同一批受试者,这样便获得两组分数,然后计算出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当然,在两次测试中,学生第二次的测试成绩理应比第一次的要高,因为在第二次测试时学生已经有了进步而且临场经验也更丰富了。但是若该试题是比较可靠的,每个学生在两次测试中的排名次序应该是基本不变的。
2)交替形式法。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试题类型完全相同,难易程度相当,但具体题目不同的两套对等试卷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然后计算出两次得分的相关系数。
3)对半法。测试只进行一次,但将整份试卷的题目按单、双数分成两组来分别计分,算出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然后再用Spearman-Brown的公式计算整份试卷的信度系数。具体计算步骤是:将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乘以2,再除以1加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
4、效度:测试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也就是说,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
测试的效度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面效度。指测试应达到的卷面标准,即一套测试题从表面看来是否是合适的。
2)内容效度。指一套测试题是否测试了应该测试的内容或者说所测试的内容是否反映了测试的要求,即测试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的程度。
3)编制效度。指一套测试题的诸项目对编制该测试所依据的理论的各个基本方面的反映程度。
4)经验效度。经验效度是一种衡量测试有效性的量度,通过把一次测试与一个或多个标准尺度相对照而得出。经验效度可分为两种:一是共时效度,即将一次测试的结果同另
一般来说,对某次测试的效度进行检验时,除了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观念有效性的理论对试卷的内容进行考查以外,还须采用计算相关系数的定量方法,即计算出本次试卷与另一份已被确定能正确反映受试者水平的试卷之间的相关系数。系数高则有效性大。课堂测试的效度应在0.4-0.7之间,规模较大的测试其效度应在0.7以上。
组织考试成本很高,最要害是可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组织考试要慎重,无目的的考试、无效度的考试,对学生无训练意义,无提高的的考试是极大的浪费。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如信度高不一定内容效度高。
3)效度低,信度也可能。
4)效度高,信度就必然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