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2020-06-26 20:55:53)
标签:
杂谈 |
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中,《美丽新世界》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生活最接近,很多地方不像小说。
这本书成书于1932年,刚刚经历了大萧条,所以关于人口、粮食危机等有挺大的担心,事实上现在全球人口总量大大高于上世纪30年代,但得益于农业技术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喂饱70亿人看来不是问题。但以人造肉为代表的非传统类食品的出现,也许是一种更邪门的异化,说不定也是反噬。
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生育控制,优质受精卵会被打造成阿尔法,甚至优等阿尔法,普通胚胎平平常常的养育和普普通通的工作,至于功能欠完美的,则一次性克隆为90多个多胞胎,从事机械劳作。看似疯狂和邪恶,但当下的基因剪辑、试管婴儿,优生优育其实就是往这条路上走的。
既然有了生育控制,那就有睡眠教育、大众媒体的反复洗脑,对普通人情绪、认知、行为的精准操控。而这些已经在当下成为显学并广泛运用。教育和培训、美容与健身……,起因多多少少都与贩卖焦虑有关。一次性的、短期的、难以持续的现象被放大,例如直播带货;而出于选举等目的的兜售,则更加赤裸裸无底线,简单粗暴。
娱乐至死。文字流量见顶,视频开始抢夺人们的注意力。文字的阅读理解,需要人主动倾注注意力,而视频则更具侵略性,更加粗暴影响观众;书店纷纷关门倒闭后,不知道是不是写书这个行为也要渐渐消亡?变成博物馆里才有的老古董?阿尔法狗不但下棋比人强,经过训练后作曲也不输巴赫。想想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大自然不厌其烦把每个个体塑造成不同,每一片雪花都有各自的美丽。但现代技术却把大都市的人们变成匿名、原子化、蚁族般千篇一律的存在。难怪精神病越来越多,各种神经官能症的药品每年都呈双位数增长。
互联网寡头所到之处,碾压性的优势。中小业主哪怕像保留一点点长尾的特色,也变得异常艰难,如果消费频次太低或者产品销量太少,是难以为继的。迎合还是不迎合互联网平台?
这真的是我们所想要的美丽新世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