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我们在上几篇博文谈到了巴郡公司,它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商业模式,是大型产业并购基金,而且是用了很高的杠杆。其总资产5261.8亿,净资产2430亿,负债2786亿,超过净资产值。因此巴郡公司是在足够的精算假设前提下,用低成本的保险浮存金来并购大型企业,并大发“股灾财(国难财)”,例如2008年底买高盛的优先股。估计美国银行的认购权也是这么来的。任何认为老巴只买不卖、或者说他只买消费类公司的观点,都是平面和幼稚的。
巴郡公司的精算能力和大型杠杆并购模式显然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全球有好些大型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公司,但在投资领域能这么出神入化,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我们就只能远观,多学习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哲理吧。照猫画虎、邯郸学步就免了。
回到人间,普通人在股票市场,基本上只能是“二级狗”。就是在二级市场的红海里艰难求生。我所了解的二级市场投资,基本上是这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大致匡算出合理的估值,然后通过时间来平滑掉短期的波动和噪音;其二是捕捉市场的波动,赚取差价。
对于第一种模式,难点在于对行业和公司以及商业模式、社会变迁的理解。谁知道1997年如日中天的四川长虹会衰败成这样?当时的BB机(传呼机)如今安在?曾经的微软如今已经是二流公司…….谁又知道一款QQ聊天软件能成为企鹅帝国?
但是难归难,总还是有个概率,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多做研究,多分析,总归比瞎猫死耗子强。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类似高考,在大概率上能按照勤奋、努力、智商、能力等对考生大致做出筛选。绝大部分公司招聘,还是要看文凭、看就读的学校的层次的。虽然高考和我们的教育制度被如此广泛地诟病,但比这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还没找到。美国高校招生也是考试的,只不过不是一次性考试,他们的SAT考试可以考很多次,但招生也是要看成绩的。从概率上说,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适当的分散,应该能伴随经济体的增长而获得合理的收益率。
第二种模式,通过市场波动赚取差价,这是最容易入门的方式。因为股票有足够好的流动性,每秒钟都有差价。但难易是相对的,越是(貌似)门槛低的,其实是门槛最高的,因为博弈的是全市场、全体参与者。这一门派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高手,例如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的里弗莫尔,是自杀了结的。他自杀的时候,并非穷困潦倒,还有几百万美金的身家,在当时也是大富豪的。我私下猜测以个人观察来猜测全体参与者的心理,以有涯对无涯,内心深处是否有永难抚平的无力感?当我们在5000点附近面对巨幅振荡的时候,到底是猜测大妈有多任性还是猜测政府平抑狂躁的决心有多大?怎么猜都是忐忑的,怎么出牌都是心存侥幸,心中千万遍暗念菩萨保佑的――假如对行业和公司不能够足够了解的话。
关于交易,最近张志雄在《value》杂志上摘录了刘易斯的《快闪大对决:一场华尔街大对决》中很精彩的几个片段。由于美国的做市商制度,如果一个高频交易者每次都能因为速度原因从交易中赚取蝇头小利,一年下来可以高达200亿美元的利润。这足以让他们耗费巨资修一条“越直越好”的光纤线路――比原有的路线少了100英里。
话说这些高频交易,也是蛮拼的。我理解这也是基于科学计算的。完全不是瞎和盲。所以真正的交易者,建立在科学模型基础上的话,和价值投资并不矛盾。
另外还有一种是宏观对冲基金,其中的泰斗是索罗斯。他融合了经济周期、宏观政策、人口和资源要素、商业模式……进行大类资产的乾坤大挪移。狙击英镑是经典战役。这也是我们一般投资人学不来的。
无论哪种模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最关键的是,需要知道某种方法的缺陷和短板。怕的是看技术分析的人突然用“价值”来说服自己高位站岗;或者说看企业内在价值的人,没有做好头寸安排,在市场踩踏中,很不幸地前浪死在沙滩上。成功的投资一定是在值博率和赔率上都比较好,失败的投资则五花八门,难看的死法不胜枚举。
说一千道一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条条大路通罗马,各种方法都能在股市上赚钱,但最终是要知进退、舍贪嗔、求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