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是一门普通行业
(2013-11-23 22:12:03)
标签:
股票投资心得 |
有朋友拜托我看看惠理基金,给点建议。
近期它公布了半年报,管理资产90多亿美元,700多亿港币。半年的收入为3.58亿港币,其中管理费为2.91亿,简单匡算全年为6亿,相当于0.85%的管理费。公司称管理资产中90%为长仓获取绝对收益的基金,为何管理费才0.85%呢?有点不明白。是不是大量都是指数型基金呢?
过往曾在调研中获悉,其20%左右的税前利润用于奖励员工,这次半年报中也有明确表述,纯利储金的20—23%用于雇员花红,可见这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高智商的员工要求高回报。
700亿港币的资产,今年上半年的表现费收入才1500万,聊胜于无。如果不是大牛市,估计表现费这块难以有大的突破。以这么大的规模,大幅超越指数是不现实的,当下恒指市盈率处于历史中低水位,放胆假设今后某年度有50%的升幅,700亿港币中的90%是长仓型股票基金,也获得50%的收益,并全部提取表现费(假定现在的市值处于历史高位,盈亏平衡点),则有300亿盈利,可以提取20%表现费为60亿,扣除各种费用外,税前利润的20—23%用于奖励员工,可供股东分配的能剩几何?满打满算可能有2块钱每股盈利吧。如果不是年度升幅50%这样的大牛市,而是5-10%这样的小牛,慢牛,平衡市,扣除各种费用和员工激励,股东还能有啥大的盼头呢?如果真来了大牛市,2块钱每股收益,强周期行业该给几倍市盈率呢?嗯,10倍市盈率,20块钱,目前股价5块钱。可以做大头梦了。20块钱相当于13倍PB。
2010年每股收益达4毛多,2011年股价一度高至8块多,可见还是有人认可它,愿意给高估值。
惠理基金的一大看点是它有一块自有资金(非客户资产),这块资金的盈利应该都是属于股东的。如果来了牛市,其盈利应该还不错。不过这块资产,算PB比较合适。
规模和效益是一对矛盾。象巴股神这样的规模,还能获取如此的收益,确实是相当惊人,这得益于他的大型并购和杠杆交易。而这两条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回溯惠理基金过去若干年的表现,和市场基本同步,所以除非大牛市,获得超额表现费的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大牛市,惠理基金的收入应该是先支付渠道费用,再支付员工报酬,最后才是股东回报。
从常识说,资产管理是百业中的普通一业,如果它能持续获得超越社会平均收益的回报,那么用不了多久,全社会就剩下它这一个行当了。所以,均值回归是必然的。又或者说,整个资产管理行当的收益率普普通通,但中间的结构性分化很严重,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衣锦还故乡。但衣锦还乡者,规模显然不可能很大,否则也是均值回归。
资产管理是一门很普通的行业,从业人员也是普通青年,既不文艺,也不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