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于《创富志》2013年6月。说的是黑石的股东都是赔钱的,但创始人则在它上市后拿走了近20亿美元。合伙人、高级经理用各种方法分享了黑石管理的1662亿美元资产带来的收益。
有趣的是,周末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则大幅调研剖析了达晟创投――国内排前三的人民币创投基金的管理人的窘境。称大股东湖南广电在最初的2005年前重金支持了最艰难的时刻,现在则分享了最大的收益,令除最核心合伙人外的高级经理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萌生退意。
关于利益链条的划分从来都是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含糊。看一间企业,产业链的位置、行业所处阶段等等的分析,都是基础的一个方面,管理层和大股东怎么分账,肯不肯与小股东同甘苦,这是更重要的。也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几千家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毁灭股东价值的,少有的几家,是管理层利益最大化,包括众多基金爱股――我就不点名了。看高管薪酬,公司总资产、ROE就知道了。公司可以小而美,股东有钱赚,也可以大而不当,经理人薪酬高企。类比当下的政府、官员,其实逻辑和心思是一样的。
不少人看好惠理(806.hk),只要认真剖析其表现费和管理费的分配机制,就知道,除非是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股东可以有钱分,如果是振荡市,绝大部分的收益都归于管理人了。熊市就不用说了。那样的大牛市,一辈子能有几次呢?
不患寡患不均,老祖宗说的。
又,常常掂量下外部小股东在某个链条中的位置,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