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自编的段子----品牌小思考
(2013-05-15 10:44:39)
标签:
股票投资心得 |
俺自编的段子――品牌小思考
Tesla在3月中旬的时候35元,现在90多,Tesla小盆友骄傲地表示,没有什么股票会太贵而不能买;大洋彼岸的同仁堂国药(8138.hk)笑了,作为43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的孙公司,它上市6天从3块钱涨到10块出头,它表示,树是有可能长到天上去的--假如它有430年历史的话。
这是俺自编的段子。发到朋友圈,得到好些“心”型称赞。
话说前几年看的几个港股:明辉国际、中国香精香料、好孩子、中国玉米油(长寿花)、安利芳、美即等,还是很大差别。明辉国际就是代工,就只能给10倍或以下PE,包括安利芳,好像市场也不认为是品牌,因为给了10PE(也许因为单位数增长?),长寿花听过过几次路演后大致明白了它还是大宗农产品加工,不是品牌;好孩子,挺多人看好,但这么低的净利润率以及海外代工占比过高,都指向它是一个制造业而非品牌商,当前估值有回落的风险。当然,一旦转型成功是很好的标的。美即:铺货进行中。是不是品牌还不知道。运动品行业的故事还没有人总结出深刻的本质来。
同仁堂、广药、恒安、百丽、康师傅、统一、旺旺、维他奶、欧舒丹等,港股给高估值,要真的想明白是因为什么原因。品牌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品牌商(而非制造商),才可以给高估值,它们在财务上的特征是什么?(毛利、净利、费用率、周转率、产品构成等等)。
同仁堂科技从2009年起步,当时的估值是单位数,真是完美双击。2011年底的广药也是,5、6块钱真是便宜。
寻找AH中还有没有真正的品牌商,现在落魄的。今年的恒顺就是这个思路。还有几个标的正走在这个路途中,目的地明确,貌似路线图也还算清晰。只不过类似片仔癀这样明摆着南京路上养猪的,很少了。剩下的,要么是二线品牌,要么是小市场,难以全国化,要么是管理层太不思进取,又或者夹杂在上市公司一堆莫名其妙的资产中。总之毛病多多。但反过来看,当初同仁堂科技给单位数市盈率的时候,它也是一副国企大妈的面孔,增长就是单位数。记得有次听公司IR说,夏日北京很热的,中午休息时间长,所以产能较低,二季度和三季度初比较淡季。我这个在南京、重庆、深圳都呆过很多年的人,一听“北京很热的”,瞬间晕过去。
在全球量宽、减息浪潮中,中国真是左右为难。跟进则泡沫立马起来,不跟则制造业更加死翘翘。估计还得扭扭捏捏地跟进,然后小心翼翼频频踩刹车。这导致资本市场持续没有稳定预期,振来荡去是大概率。如果说这样的市场,就放弃,不投资?那就等着贬值吧。
香港人总说(赛马):赌是输定了,不赌是穷定了。股市大略如此。
遍观几个大板块:上游资源、中游制造、下游消费服务,以及金融地产,资源类看中石油和中国神华的泪涟涟、创新低就知道油气板块的欢悦有多大的不确定性;中游制造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真是惨不忍睹。前天朋友从香港回来,把未用完的零散港币兑成人民币,居然是1:0.7855,几年前的兑换率还是1:1.2的。难怪象我这样的家庭主妇,每次去香港都觉得东西超便宜,不捎带点啥东西回来真是亏大发了,一瓶洗发水都能省好几块钱,费罗列巧克力、丹麦曲奇饼都便宜1/3以上的。所以除了基于内需、有政府投资以及确定的有升级换代能力的大公司,尚可一看,其他都惨。至于消费服务,那是个性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