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案例
(2011-07-04 08:57:09)
标签:
杂谈 |
教材简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著名篇目。《蒹葭》是一首爱情,全诗共三章,皆以蒹葭起兴,作平列式复沓,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书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诗歌表达了纯洁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更要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个性化阅读语与大学教育”课题研究,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能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正确,和谐,富有韵味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作美得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课前让学生收起一些与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学生分析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得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启动美的情感体验)
同学们,当你听到《涛声依旧》这首众口传唱的歌曲时,是否依稀记得那首因不朽的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手捧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可求美的心灵。
学习目标:
能准确和谐富有韵味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品位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环境。
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得热情。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燃创造美的火花)
(一)整体感知
大屏幕以薄暮中的水边芦苇为背景,展示《蒹葭》原文。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教学生自己选则背景音乐,教师提供音乐: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和钢琴曲《命运》。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首作为配乐朗诵的背景音乐。(此设计用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配以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是为了启动学生美的体验,奠定本堂课的感情基调)。
(3)配乐朗读:在现在小提琴曲《神秘花园》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4)请同学说说选择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2、求而不得后主人公态度如何?
【此设计在于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
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创新设计:你能在保持原诗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试着将加点的词改换一下吗?请将该后的诗句读出来。
此设计他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该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资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到没得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熟读成诵
展示点拨,质疑问难(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理解诗中意向的深刻含义。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由讨论“伊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激发创造美得激情
合作探究:
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互动、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品评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始中的朦朦胧胧,缠绵感伤的意境,一唱三叹的形式等最闪亮的地方保留了下来。加深学生对原始的理解。学生在婉转悠扬的歌曲声中,砸一次的感受到了是个带来的没的情感体验。学生此时全身心的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您不是画家,也不是艺术家,但老师闲心你有肺腑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得情景吗?(个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自由交谈、百家曾明)
此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改编”具有较大的艺术引导力,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氛围,使学生摆脱束缚,畅所欲言,一箭双雕,将丰富的想象借助鲜活的语言表现出来,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的激情。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美感的延伸)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有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有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行者,/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静的走进/走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边飘过这女郎:/她静静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废的篱墙。在雨的哀曲里,/想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
选自《望舒诗稿》
这首是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试以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让我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并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有一名从上初中语文课就没有举过手的男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到讲台前发言,而且还图文并茂的设计了板书,博得了阵阵掌声。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自主探究式学习,对我来说也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在探究式学习中发现,教师的适时的、恰当的点拨是非常必要的,但切记不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技术探究的权利,应该真正的放开学生的手脚,而不是叫他们带着镣铐跳舞,大胆的教学生去尝试,去探究。
我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成功之处: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的能力训训练的机会。笔者在职教诗经《蒹葭》,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关注当代文化,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学生课外语文学习,通过课堂内引外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导入环节:课前我让个学习小组搜集有关诗经的知识,我把它作为课前准备遇到与有机衔接,以诗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言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本科侧重训练联想和想象力,为进一步突出这一重点我在网上下载了2008年奥运会会徽,让学生尽情驰骋想象。尽管学生对此也很熟悉,但把它作为语文学习资源还是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得益彰。
拓展环节:抓住全市的主旨,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句,并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实践谈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思路开阔,不仅将自己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而且旁征博引,将课外阅读的精华娓娓道来,精彩的阐发令大家叹为观止。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尊重个性才会焕发创造性。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而生成的东西更是美轮美奂的。
(二)与学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在了解背景这个环节,我力求给学生一个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有关知识并相互补充。在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时机教师做重点强调与补充。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设计,却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而且这样学生能自主吸纳、自主建构,实现建构式学、累计使得学、目标导引式的学。
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学法的指导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我采取与学生对话的方式,自然的问起学生们学习古诗词有哪些好的方法,学生集思广益,瞬时师生融为一体,教师相继引导,自然转入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把教学本质定位交往,而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才能使交往成为可能。
(三)注重探究和体验,让学生关注更多语文学习的“点”
我在指教过程中介入了一曲“在水一方”想不到学生兴味盎然,随着音乐低声吟唱,诗词的读诵也就水到渠成,十分顺畅。就在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出示了下一张幻灯片——趣味探究。探究的选题就是《蒹葭》除了借助文字、音乐外能不能改变成其他的艺术形式。这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有拓展阅读《雨巷》,这样又是课外学习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因为有趣,而且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学习成效特别高。
在施教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缺憾:
如何提高课前的时效性问题。
课前的时间如何有效利用一直被老师们所关注,利用的方式也是异彩纷呈,比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可以在课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课前的诗词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前形成学生主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即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学生与大家一起读好文章,轮流进行,每节课如此,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与大家交流的思想平台。这节课我尝试让学生讲诗经知识,这个设计占用的时间有点过多,使得导入的环节显得有点冗长。可是如果时间保证不了,就直接影响引入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这是困扰我(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一个问题。
(二)如何让拓展不那么苍白的问题。
我在拓展环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惯有的设计,可是每次上完都有点遗憾,就是学生获得的感悟干巴巴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丰富的积累,使得课堂的拓展达不到教学高潮,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精彩,所以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尽快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总之,教师必须经常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课前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占有相关资料,课上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反思过程与整合补充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分享他人思想果实的快乐,课下学生能愉快的主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