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2017-11-15 11:25:49)
分类: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编写教师  闫丽娜

教学内容:教材505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法学法:列举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准备:视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导入,引发思考。

   1.介绍生活中和数学中不能调换位置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有没有能交换位置而大小意思不变的规律?

二、借助等式,提出猜想。

   借助等式例如:“6 +9=9 +6”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三、交流汇报,验证猜想。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所举例子,教师选择部分例子写在黑板上。

   4.呈现两个学生的例子:一、一个全是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二、既有一位数相加,也有两位数相加,也有三数加,甚至更大的数相加的例子。教师的意图是举例验证时是要考虑全面的。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并通过比较,体会这些例子对于验证这一猜想的作用。

   6.由例子验证的支撑,给猜想下结论经:“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7.小结举例验证的方法,板书“加法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提出新猜想。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任意两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板书“乘法交换律”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举出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回忆旧知,联系新知。

   1.沟通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与以往所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重新审视以往用“交换两个加数或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和乘法的合理性,深化对交换律的理解。

六、应用新知,提升能力。

   依次完成几道填空题,并相机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

七、小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62+53=53+62

A+B=B+A

7*9=9*7

A*B=B*A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主要渗透的是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以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一知识为载体,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归纳出交换律,继而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再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还渗透了一种反例反驳的方法,通过反例证明猜想错误,让学生明白,猜想通过验证,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在备这节课时的一点思考,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表扬不够多,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