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讲“跳一跳摘桃子”,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太高,连跳数次仍然摘不到桃子,人们会认为努力也是白费劲儿,最终丧失信心;目标太低,无须跳就能摘到桃子,就使人们失去了跳的动力,不利于发掘潜能。所以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个体才能的有效发挥。
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大鲸鱼,虽然是重达8600公斤的庞然大物,却能跃出水面6.6米高。
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有人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的秘诀。训练师说,在最初开始训练时,我们会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渐渐地,我们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高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多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并获得奖励。于是,这条常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地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后竟然达到了6.6米。
训练师最后总结道:他们训练鲸鱼成功的诀窍,是每次让它进步一点点。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天长日久,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与训练师相比,教育者的工作应该更有优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智商的人。
首先,确立目标,因材施教。目标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各异,教育者要帮助学生确立不同的“桃子”,而不是一刀切,让所有学生摘到同一高度的桃子。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
其次,更新目标,增加“桃子”的***力。每一次更新目标,“桃子”应该明显比上一次的再大些,再好些,虽然付出的努力又多了些,吃到嘴里却更甜美些。如果付出很多而回报很少,学生就会产生被愚弄之感,不利于下一次起跳。
再次,发掘学生自主潜能。“跳不跳”是摘桃的态度问题。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依靠内因而起作用。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令其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认真对待每一次跳跃。有些人明明身在桃树下,却一心妄想桃子掉下来而不愿跳起来摘。对待这种抱着“等、靠、要”态度的人,教师应设计其吃透两头:即等待的苦头和跳跃的甜头,激发其内在自觉。
最后,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何时跳”是摘桃的时机问题。跳之过早,操之过急,桃子不熟,其味既酸且涩;跳之过晚,操之过缓,桃子过熟,其味必腐。只有把握好起跳时机的人,方能采摘到色香味俱佳的桃子。“怎样跳”是摘桃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途径;最怕的是有人眼空四海,漫无目的地“撑杆跳”“***跳”,结果跳出三山外,不在桃园中,落得鼻青脸肿、两手空空。
愚蠢的人等待机会,聪明的人创造机会。“跳一跳摘桃子”既挣脱了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束缚,又开拓了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使人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思维中升华成长,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心理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