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区里发生了一家大事,一个五岁多的男孩子丢了。
我们小区的治安一向很好,孩子怎么会在小区里走丢呢?
在热心大爷大妈的追问下,孩子妈妈说出了实情——
她去接孩子放学,可是儿子一路上要这要那的,走到玩具店门口非要买一个小汽车,而那个玩具家里有一个十分类似的同款。
妈妈很生气,臭骂儿子一顿,拖着他往家走。孩子被骂之后也不高兴,一直磨磨唧唧的,跟妈妈的力量对抗,走得特别艰难。
https://pic.wenwo.com/fimg/904385752.jpg
进入小区之后,妈妈觉得孩子自己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就把儿子的手一甩,赌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妈妈不要你了,你爱去哪儿就去哪吧!”转身自己就先回家了。
按照她的设想,孩子应该会快速跟上来,乖乖地回家。可是这位妈妈回到家后淘米做饭,十几分钟后还是没等到孩子,上小区里溜达了一圈也没找到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小区业主群里求助,后来还报了警。
近四个小时后,孩子找到了,在地下车库的角落里一个人待着,所幸身体状况无碍。但当家人要领走他时,他仍然不愿意回去,哭着说“妈妈不要我了。”
国内权威报刊《生命时报》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妈妈不要你了”是最被讨厌的逗孩子的方式,并且对孩子的伤害也最深。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喜欢的讲的话。
一、大人为什么这么说?
1.家长威胁孩子听话
没当过父母的人或许难以想象,“我不要你了”这句话可能正出自于最爱孩子的妈妈、爸爸、奶奶或者外婆。
https://pic.wenwo.com/fimg/1347385753.jpg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把这种威胁恐吓的方式当做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却不知道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分不清大人的初心。
短时间看来,孩子的确听话了不少,但是时间一长,孩子的身心都因此受到了严重伤害。
2.成年人恶意戏弄孩子
还有不少远方亲戚或者邻居会故意逗孩子,尤其是现在二胎政策开放,很多家庭有了二宝后,成年人更会把“你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当成是自己逗乐的玩笑话。
很多家庭在生育二胎之前下了不少功夫引导和安抚大宝,却因为旁人的一句恶意戏弄,闹得孩子跟爸妈不和,对弟弟妹妹心生嫉妒,做出攻击行为。让一家人的心血功亏一篑。
二、这种说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危害?
1.安全感严重缺失
按照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需求自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呼吸、食物和睡眠等)、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等)、社交需求(友情、爱情和亲情)、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https://pic.wenwo.com/fimg/1500385754.jpg
成年人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相当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严重威胁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导致孩子的心里充满恐惧、焦虑和痛苦。
2.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
因为从小缺乏安全感,孩子很难感受到稳定的“无条件的爱”,因此很容易走向两个性格极端——自卑或者叛逆。
因为孩子缺少安全感,所以心底里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便总是盲目地断定自己处处都不够好,始终处在自卑的状态。
叛逆的孩子则是这么想的:如果你不要我了,那我就更要搞出一些大动作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因为比起家长坐视不管,被骂的感觉好像更接近于被爱。
3.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缺少安全感,孩子在社交方面也做的不好。尤其是到了应该考虑婚恋的年龄,他们就发现自己很难充分信赖别人,因此也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他们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跟我有血缘关系的父母都会轻而易举的“不要我”,那我又怎么能指望其他陌生人爱我、包容我呢?
https://pic.wenwo.com/fimg/1905385755.jpg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在社交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很难正常地维护关系。
大多数家长都不是真的不要孩子了,所以千万不要对你最爱的孩子说出这句伤害最深的话。
同时,如果你发现身边人有用这句话故意戏弄孩子,也要及时阻止,并且通过沟通和拥抱来帮助孩子恢复内心的安全感。
身为家长,保持情绪稳定和理智绝对是育儿过程中的根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