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事如烟

(2021-07-20 12:43:57)

纪实文学:

往事如烟

                                       作者 沙砾     

      往事如烟

                             

人生有太多的遇见,

见了,淡了,

走了,散了,

记住了,又遗忘了……

 

刻骨铭心也是一种遇见,

丢了,不怨,

相思,不变,

真爱不死,

化沧海为桑田。

 

 

声电话铃响,打破了三十五年的沉寂

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一通电话,它可不是一般的电话,而是一通中断了三十五年的电话。三十五年,在人类长河中不过是一个刹那,可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那就是半辈子的光景!

尽管如此,当电话的那一端刚传出第一声问候,那声音便立刻被我秒杀了:

“李浙!你……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是从外太空吗?”

尽管,用调侃掩饰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可声音还是走了调儿,紧接着便是鼻子酸,眼睛发热,眼前的一切跟着就全都模糊了……

都说岁月无情,都说它是恶魔,是刽子手,因为,它能够毁灭光阴,毁灭容颜,毁灭生命,以至毁灭一切。可我要说,岁月再狠,它还是狠不过精神,它能毁灭一切,却永远毁灭不了保留在人心灵深处的情感记忆。

我所提及的三十五年无音讯,绝非哗众取宠,也绝非标题党的伎俩。正相反,本人一介小民,自然无所顾忌,想写什么完全不会考虑阅读量,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好。

或许有人会说,你一开篇,就抖出一个三十五年无音讯的包袱,这不正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吗?真正的好朋友怎么可能一别三十五年无音讯?你还当是古代,车马很远,书信很慢?再遇上兵荒马乱或天灾人祸,故事还能再生出个生离死别的情结呢。你没糊涂吧,现在都啥年代了?时空早已不是问题,路途也早已不是距离,难不成还真有什么神器划出一道九州天河,专门把你们阻隔三十五年?

呵呵……

难道高科技时代就真那么无所不能吗?它当真能取代一切吗?非也!特别是当高科技碰上了精神领域或意识形态,它只能充当白痴罢了。

好了,不纠缠,就让我行我素地讲述这个三十五年无音讯而引发的故事吧。

面对如烟的往事,我的心中能重新燃烧起火焰,甚至要动笔记录它,完全是被青少年时期的那段生活与美梦所激励。

要讲这个故事,就要从那通电话说起。那个打电话的人,不仅对我很重要,甚至,她在我要讲述的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故事里,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我。

好吧,就让我们言归正传吧。

 

我们的相遇,很神奇,简直就是上天的安排。

给我通电话的人叫李浙,要说我们之间是怎么一回事?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还是一句话说不清的事儿,就好比藤缠着蔓,蔓又缠着藤,藤藤蔓蔓纠缠在一起。

总体说,在之间至少具有地缘、情缘亲缘三为一体的关系

先说地缘,我们都在军营里长大的孩子,相同的成长环境,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些相投与默契;

其次是情缘,我俩具有相同的性格和习性,比如爱幻想,爱做梦,爱冲动,重义气,讲情分,追求上进,崇尚英雄;与此同时,在我俩身上都天生自带那么点小资情调,喜欢浪漫,像采个花,种个草,唱歌,或朗诵首诗什么的,总之,这种很强的表现欲,同样是我之间共同点。正是这些兴趣爱好方面的相同,从我俩第一次见面,就像地球撞火星一般,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加闺蜜

除此以外,在我们之间还包含这一层亲缘关系,提起这儿茬儿,我还稍费一点笔墨,一半句话说不清。

是这样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国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谁都知道,抗日战争是由卢沟桥事变而引发的,所以,华北战场上的硝烟正浓。为了支持抗日,当地的老百姓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纷纷报名参军,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尽一己之力。其中,有一对十五六岁的男女少年,他俩悄然离家,结伴加入到报名参军的人群……

少年是一对姑侄,稍大一点的是姑姑。他俩如愿以偿地投身军营了。姑姑后来成为了一名军医,后来,就嫁给了一名我军军官,从此,成为了一辈子扎根军营里的军人夫妇

而稍小一点的自然是侄儿,因为是男儿,所以,他一经参军就真刀真枪地上了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解放后,他被提拔成一名少尉军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维护西藏的安定统一,他举家入藏,使其成为我军第一批青藏线上的汽车兵。

饶了半天湾子,其目的就想说明,这一对当年的姑侄,正是李浙的母亲和我的父亲。

由此说明,我跟李浙有亲缘关系的。具体说,她跟我爸是堂兄妹。在我俩之间,尽管她只比我大四岁,可我还要按辈分管她叫姑姑。只是,在我俩之间,由于友情的枝繁叶茂,几乎把亲情给遮盖了。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那一对姑侄,虽然他们感情笃深,可由于军种和地域的不同,他们自从走进的军营,就基本上失去了见面的机会,他们之间的思念和了解全凭信件。

我跟李浙之间是在她15岁,我11岁时才见上第一面的。今天想想我们当初的见面就像冥冥之中上帝安排好了似得

李浙15岁就当兵了,这没啥可说的,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我要说的是,从小身处海军营地,在大海边长大的她,刚穿上军装,就被一闷罐子一溜烟儿地拉到了人烟稀少、黄沙扑面的大西北,不偏不倚恰巧拉进了我爸从军的阵营,你说这该有多神奇!

来到艰苦的大西北,对李浙无疑是个挑战,可对我却是天大的幸运。因为,正是有了这个契机,我俩才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会,才有了把她的军营生活和我的学生时代交织在一起的人生记忆,也才有了由我们俩共同创造和编织的青春故事。

这事儿听起来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小学生,哪来的契合点?甚至,彼此都不在同一个时空下,又何谈交流和碰撞?然而,万能的生活,就是最高级的写真编剧,只要它一笔下去,能把所有的无厘头都演绎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全新的精彩来。

想到这儿,又不免让我又要说泄气话了。

本来,我们是可以把我们的人生故事写的更丰满更精彩的,可是,却被人为地错过了三十五年,真是罪不可恕啊!

对此,我曾沮丧,曾懊恼、曾抱怨,为什么在天空自由纷飞的风筝,就会突然折了戟、断了线呢?

怨谁?怨天?怨地?怨社会?

别说,还真有点。

 (连载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