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的重点是,刘燕玉逃婚,藏身庵堂,百苦不怨。
第十八回
崔公子巧订姻缘
刘捷书信到家,将刘燕玉许给表哥。
刘夫人都感到意外:这也难得。
可见,连刘夫人也觉得,正常情况下,刘捷绝不会如此草率地将女儿嫁出去。
信中写到刘奎璧被擒,刘夫人伤心欲绝。
刘燕玉一半是关心哥哥,一半是为自身婚约烦恼,也忍不住痛哭。
借着刘奎璧被擒,刘燕玉乞求刘夫人,不要急着把她嫁出去,不然谁来孝顺她:现在晨昏无侍奉,娘可肯,相离孤女独凄凉?
刘夫人感动柔肠,答应了她的请求:崔家若不催亲事,留你于家且慢慌。
我怎么看,刘捷夫妇对刘燕玉都很好呢?
刘捷虽然平时很少和她接触,那是因为分隔两地,他在京中做官,刘夫人带着儿女在云南居住,刘奎璧和刘燕玉都很少见父亲。
就算刘捷更关心刘奎璧,但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主流,不能说刘捷特别偏心。
刘捷对刘燕玉,就算没有对刘奎璧那么好,却也一点不差,还心心念念要给她物色个好女婿。
刘夫人对刘燕玉的态度也不错,平时说话也是亲人口气,遇到事情肯和她商量,刘燕玉的终身大事她也不敢胡乱主张。
刘奎璧被擒,刘燕玉主动提出推迟婚事,刘夫人还十分感动,对她格外疼爱,逢谁都说她好。
嫡母对庶女能这样,也算难得了,怎么刘燕玉总说他们对她不好?
只因崔家一直催促,刘夫人实在却不过姐妹情分,才勉强答应择日成亲。
她对刘燕玉十分愧疚,不但备下了丰厚的嫁妆,还向她道歉:只因为刘奎璧被擒,我坐立不安,实在顾不上好好筹备你的婚事,准备的太草率了。如果不是刘奎璧出事,我一定备一份更大的嫁妆给你!
刘燕玉心里焦虑,流下泪来。
夫人也觉心怜悯,看待之情比昔优。
可见刘夫人对这个庶女还是十分不错的。
刘燕玉与乳母商量,不如私逃出去,找个清静的地方躲藏,等皇甫少华有了出头之日,再与他相见。
乳母的亲姐妹在城外的庵堂出家,乳母派儿子进喜去打探消息,假说刘家原本将刘燕玉聘给皇甫少华,因为皇甫家出事,刘家赖亲,逼刘燕玉改嫁。
庵堂的主持贪钱,觉得郡主出逃,肯定会带很多珠宝首饰,收留她没坏处。
刘燕玉和乳母夜半逃到庵堂,主持本来十分欢喜,一见她们包袱小,猜测携带的金银不多,立刻变脸。
刘燕玉无奈,只好把所有钱财都给她,免得她一时气愤、跑去刘家通风报信。
庵堂生活凄苦,刘燕玉刚到,就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主持收了钱,尚且如此待她,天长日久,可以想见,她的日子必将越来越艰难。
第十九回 依舅家雪贞迨吉
第二天清早,刘夫人发现刘燕玉逃跑,十分气愤。
正愁不知如何向崔家交代,正巧姑太太家里遭难,携女儿梅雪贞来投奔。
梅雪贞容貌气质也是一流,刘夫人决定,私下和姐姐说明情由,将梅雪贞当作刘燕玉嫁过去。
崔生接到信,魂飞魄散,想不通刘燕玉为何逃婚。
信中提到以梅雪贞代嫁,他想的是:我要先看看这位梅小姐容貌如何,再做决定。
(也是个典型的外貌协会。)
因为梅雪贞青春貌美,崔生十分中意,才痛痛快快答应了这门婚事。
忽然觉得刘燕玉逃婚逃的对!
再一想,皇甫少华也是这个德行,又觉得她逃不逃都一样。
这姑娘命苦啊!
第二十回
避尼庵燕玉全贞
第二十回的定场诗写道:堪叹寄人矮檐下,此身焉敢不低头。
已经将刘燕玉避身庵堂的处境写的很清楚了。
刘燕玉到庵堂后,把银两都给了主持,但她贴身带了几件首饰,一直锁在房中。
一日,被院中干活的香公看到,起了歹心,趁刘燕玉不在房中时,偷偷溜进去偷走了。
乳母收拾东西时,发现珠宝遗失,大喊捉贼,庵中尼姑异口同声,都说没见到有贼,也没丢东西,反指乳母诬告。
连主持也发作:咒咒骂骂,好听么?
刘燕玉只好自认倒霉,把乳母拉回房。
乳母反而责怪刘燕玉:你说你,好好的郡主不当,好好的表哥不嫁,非要逃出来受苦?便宜了梅雪贞,自己在这里受人欺负!现在连保命的首饰也丢了,她们更要刁难我们了!
这就是乳母不对了。
首饰丢失,是刘燕玉的错吗?
她被尼姑请去聊天,你是做什么的?
乳母丫鬟本来就是看守门户、帮小姐收拾东西的。
探春曾经说过:我们做主子的,从不理论银钱小事,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你是刘燕玉身边最亲信的人,又是唯一陪她逃出来的人,明知那是你们安身保命的最后一点保障,居然不好好看着?
青天白日,香公拿砖头砰砰砸锁、到房里乱翻乱找时,你在哪里?
而且为什么白天丢的首饰,半夜才发现?
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失守之责?
出了事,就全推在刘燕玉身上?
不但推到她身上,还埋怨她不该出走,应该高高兴兴改嫁表哥?
你自己听听,这说的是什么话?
出了这种事,反而要刘燕玉忍气吞声、安慰你的情绪?
她叫你一声妈妈,你还真把自己当她妈了?
不过乳母有一句话说的对:但知守节甘清苦,未必他心是你心。
你为皇甫少华逃婚、守节受苦、无怨无悔,只怕他未必和你一样。
因为乳母一时急躁,嚷的人尽皆知,主持知道她们已经山穷水尽,连粗茶淡饭都不肯看顾,还经常说些难听的话:不是我请你来的,你住不惯可以走啊!
刘燕玉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和乳母商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她们嫌我们白吃饭,我们就帮她们干点活,免得她们容不下我们。
乳母只好忍气吞声,出去干粗活。主持和尼姑们欺负她,什么脏活累活都让她干。
刘燕玉也只好做做衣服、贴补用度。
主持贪财,逼着她从早到晚做个不停,还总是嫌她手脚慢。
可怜刘燕玉堂堂郡主、金枝玉叶,在家时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现在要粗茶淡饭、布裙竹弁、硬床破被、夜夜缝衣到天明。
因为饱受折磨、休息不好,她已经“花容憔悴非先日”。
但她冰清玉洁成此性:手内举针心内佛,毫无懊悔旧姻缘。
这是我喜欢刘燕玉,甚于喜欢苏映雪的原因。
苏映雪虽然也有很多优点,但和刘燕玉比起来,她始终少一分坚忍和承担。
同是被逼婚,苏映雪只知道哭哭啼啼、怨天怨地,觉得我命好苦,你们都来逼我。
她既不能下定决心、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坚持守节,也不能为了报恩、心甘情愿嫁入刘家。
我前面分析过,面对抉择,她不愿意为了她的坚持,放弃任何东西,所以只能进退维谷。
而刘燕玉,却能毅然放弃郡主之尊、安稳生活,抛家园、别骨肉、甘愿受苦,一心一意守住她对皇甫少华的承诺。
刘燕玉比苏映雪更明白自己要什么,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和牺牲。
刘捷在京,为了救刘奎璧,向朝廷举荐了好几员大将,都被卫勇娥和皇甫长华杀的大败而归。
他备齐了金银,想赎回儿子,卫勇娥抢了钱、不放人。
刘捷气的发昏,但没几天,他娇妻美妾、左拥右抱,居然就把这件事忘了?!
我以为自己眼花,又看了一遍,确实是这么写的?!
有这么当爹的吗?
刘奎璧是他亲生的吗?
刘燕玉还觉得父亲偏心?
事实证明,刘捷对儿女明明一视同仁!
后宫中,刘燕珠因为担心胞弟、茶饭不思、抑郁成疾,恰好又逢有孕,身体越来越差。
眼见大限将至,刘燕珠向皇帝临终诀别:我父亲、兄弟都在朝中做官,只怕将来行差踏错、触犯国法。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只求皇恩浩荡,保住我父亲、兄弟的性命就好!我们夫妻恩爱,希望你将来再娶一个贤德的皇后,替我照顾你。
一番话,情真意切、柔肠百结。
不久,刘燕珠生下孩子,难产身亡,时年23岁。
她临死前还叫着刘奎璧的名字。
对比刘捷,刘燕珠才是刘奎璧的亲人!
我个人很喜欢刘燕珠这个角色,尽管出场极少,但她的聪慧、敏锐、重亲情、顾全大局、贤德大方,配得上一国之母的身份。
刘捷果然对儿女全无情义,刘燕珠青春早逝,他毫不上心,只顾魂飞魄散:泰山一倒吾家险,独木难支大厦来。
他心里想的,只是靠山倒了,我该怎么办?
何等凉薄!
皇帝放声痛哭:你我数年恩爱,一朝离别,我怎么忍心再娶新妻?
太后也感念刘燕珠孝顺,为她伤心病倒、高烧不退。
(亲爹尚不如婆婆?!)
宫中太医束手无策,皇帝召集百官:谁能举荐名医,加官进爵。
梁相国举荐女婿郦君玉:她饱读诗书、医术精湛,自从到了我家,我们家就没请过医生!她还治好过几个疑难杂症。
梁夫人责怪梁相国:你虽然是一番好意,但太后这么大年纪,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家岂不成了罪人?
梁相国却十分相信郦君玉的医术:女婿不是一般人,你放心好了。
郦君玉进宫,太医们都有敌意:如果他们治不好,郦君玉却治好了,他们以后还能当太医吗?
郦君玉诊脉,看出太后是伤心郁结、虚火攻心,需要发散。
但太医们异口同声,说太后发烧是因为受了寒,需要温补。
太后年迈,禁不起折腾,皇帝也不敢轻易下决定,让郦君玉和太医们好好商量,拿出一致的意见。
太医们其实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太后是寒症。
只因为太后年纪大了,他们怕用错了药,万一送了太后的性命,必然祸连九族。
宁可依表面症状,发烧就按寒症治,治好了有功,治不好,反正太后年纪大了,发烧烧死了,大家也没责任。
郦君玉却坚持:医者父母心!怎么能因为怕担责任,延误病情呢?你们如果不敢,就让我独自开药方,治好治坏,我一个人承担!
她力排众议,按照自己的诊断写下药方。
这是郦君玉的勇敢。
她明知道太医们说的都对,她反正不是专业医生,随大流说一句需要温补,太后死了,她也没责任,毕竟所有太医都这么说。
但她秉持一颗正义仁心,就算刀斧加身,也不能见死不救。
原创书评,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