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午游冠山寺 金
· 赵秉文 南风摇百草,吹我游山樊。 青山映华发,似我头上冠。 长松五月窗户閟,终古不散苍云寒。
步出乔木杪,俯视林下鞍。 飞亭枕爽垲,更觉天宇宽。 凭高送远开心颜,白云青嶂非人间。 深林冥冥白日暮,飞鸟裔裔长空闲。
夕阳万里开野色,晋赵形势空河山。 时清老守容痴顽,临风把酒遗巾纶。 明朝却望题诗处,城楼惟见烟中竿。
刚才在高岭诗社,仔细看了郝秦峰在平定电视台关于赵秉文诗的讲解,讲得不错,只是意犹未尽。普通群众,听过后,对这首诗会有个基本的理解。对于诗词创作者,还需要深入研讨一些细节,方能有所得。
下面,一起看看诗。 重午游冠山寺 金 · 赵秉文
南风摇百草,吹我游山樊。
赵秉文,是古州当年的一把手。南风,这里指夏季薰风。照应题目中的重午。重午,即端午。农历五月。南风,除了指夏风,还有另一层意思。指上古时期政通人和,上古帝王德被天下。其风柔和,苏草木。所以,诗中用“南风”,附带一种比喻和寄托。当然,是象外意。山樊,樊,樊:旁,边际。夏则休乎山樊。——《庄子·则阳》。这些字,是需要弄明白,并要勇于实践的。南风吹我来到山边,还未登顶。
青山映华发,似我头上冠。仰首看山,青山与白头相映照。似我头上冠,点出冠山特征。这里只是一望而已。
长松五月窗户閟,终古不散苍云寒。先看字。閟,读BI四声。这个字关键。窗户閟,是窗户闭呢?还是别的意思?理解不对,诗意便会偏。閟:bì 幽静:“肃肃僧寮清,穆穆禅宫~”。这里应该是幽静之意。长松掩映下的五月,窗户幽静。
长松五月窗户閟,终古不散苍云寒。窗户,从何而来?扣题目中的冠山寺。窗户是寺院的窗户。寺院在“山樊”。这样就理顺了。閟,不能理解为“闭”。夏天用“闭”本不合情理。而且看下句。长松五月窗户閟,终古不散苍云寒。寒云,比喻长松之阴。
以上是铺垫。下面开始登山顶。步出乔木杪,俯视林下鞍。乔木杪。杪,末端,乔木树梢。这种写法,古诗里很多。登山时,从下面望,登山之人如同行走在树梢上。杜甫诗中也有这种写法。步出乔木杪,即步出林表,来到山顶。省略登顶过程,一步到位。
步出乔木杪,俯视林下鞍。于山顶向下望,所见者乃来时所乘之马匹。这句不难。
飞亭枕爽垲,更觉天宇宽。飞亭。亭,多带角檐,如飞翅状,故谓飞亭。爽垲,高而干燥之地,这里指冠山顶。枕,动词,以…为枕。山顶卧飞亭。上句看周遭,下句开始望天空。看他视觉变化。
凭高送远开心颜,白云青嶂非人间。送远,谓送远目,即放眼望远。白云青山,景语。非人间,情语。主观感受加之于客观事物。非人间,再细说,此三字也有所出。搜韵可以查阅一下,这里省略。
深林冥冥白日暮,飞鸟裔裔长空闲。深林,茂密之树林。冥冥,阴暗貌。白日暮,白日如暮。裔裔,比喻鸟飞翔貌。这种词比较抽象,需要适当记忆。长空闲。闲,如何理解?不能理解为“悠闲”一类。这里可能有两个解读,似乎都通。一,空虚。向来的幻境安在,回首总成闲。——刘克庄《水调歌头·和西外判宗湖楼韵之三》。二,空阔;宽大
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无遮碍。——元·张养浩《普天乐》。似乎后者更准确些。但是,前边有一句,更觉天宇宽。是否重复?深林冥冥白日暮,飞鸟裔裔长空闲。所以
这里解读为第一个意思稍好。闲,即空。飞鸟过,更觉天宇空。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味。仔细体会其手法。以上是又一段。
夕阳万里开野色,晋赵形势空河山。夕阳,交代诗人在山顶逗留到天晚。上句容易理解,下句可能会出现歧义。晋赵形势空河山。晋,山西。赵,河北。现在这样偷懒解读。形势。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晋赵形势,眼中所见者,无非晋赵形势。近处属于晋,远处属于赵。空河山,这个如何理解?唐代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山川空地形,刘禹锡是说空有山川不能成为屏障。抒发兴亡之慨。夕阳万里开野色,晋赵形势空河山。那赵秉文这里要说什么呢。这里,我现在感觉有歧义。不记得原来是如何解读的,现在有新的理解。似乎这里与家国兴亡没有关系。是说,在夕阳照耀下,万里野色茫茫,所谓晋赵山河形势俱融为一体了。所谓空河山,如果类似刘禹锡那样的诗意,本诗前后有矛盾了。且不说前面的南风,看下句。
时清老守容痴顽,临风把酒遗巾纶。时清,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谓之“时清”。所以,感觉“空河山”一句只是写夕阳下的景色。老守,即老守臣。守臣,指地方长官,指赵秉文自己。痴顽,这里用暗典,不知道典故,倒是也不影响理解诗意。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冯道杂传〉痴顽老子,是典故。无才无德痴顽老子。痴顽老子,包含下面的意思。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盖其自述如此。
时清老守容痴顽,临风把酒遗巾纶。下句即是此意。今日天下太平,容许我痴顽一次。
明朝却望题诗处,城楼惟见烟中竿。最后二句。明朝,明天。却望,回望。烟中竿。难点在这里。这个比喻前人有过。苏轼《甘露寺》:却望大明寺,惟见烟中竿。
烟中竿,应该不是特指寺院。烟中竿,只有三首诗出现过,包括赵秉文这首。另外两首,都是回望。只见烟雾缭绕中有类似竹竿一样的东西。苏东坡那首,说回望寺院,在一片烟雾弥漫的竹林中。另外一首说,人家在烟雾缭绕的竹林中。这个字,本义,只与竹有关。赵秉文,借前人现成语。但意思有所引申。城楼回望冠山和冠山寺院。只看到一片烟雾缭绕的树林。竿,比喻树木,因远望,故树木细如竹竿。或许是指冠山那些参天古松。大概如此。也许八百年前,冠山常年云雾缭绕。
诗,看个大概容易,真细抠,颇觉困难。全诗按浏览次第展开。夹叙夹议。不觉单调。看完景色,总要抒发一下。看全诗感情基调,没有忧国之意。所以,“空河山”一句,不用深解。后面说“时清”。那前面开头的“南风”必有象外意。古风,不是堆一大堆句子就行。内在也是环环相扣的。所谓“气脉流贯”。
山中问荅(729年) 盛唐 · 李白
问余何意(一作事)栖碧山,笑而不荅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非人间,李白用过。嗯,这首诗没有忧愁。南风,时清,把酒临风遗纶巾。当时可能形势不要紧。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敢保证解读准确。供大家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