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2013-05-30 21:42:55)《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虽然我在求学和做研究课题的时候学习过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类的书籍,但大都记忆模糊,用到的时候,当工具书而已。近日,读韦恩.C.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的《研究是一门艺术》,收获很大,感觉与众不同。阅读全书,就相当于跟随一位有经验的研究者进行了一次课题研究,观摩了研究的全过程,深化了对做研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正如书中所讲研究的内涵:“研究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是需要有反省力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风范的努力,是对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行动”。
本书含五大部分:即【研究、研究者与读者】、【提问题,找答案】、【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一些最后的省思】,共16章。从开始一个研究计划、规划你的研究计划、汇集你的论证、再次规划与撰写论文到研究的伦理,不但论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而且都能从读者的角度,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遇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本书英文版首次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经突破40万册,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发行,作为许多大学教学用书。
下面谈几点学习感受:
一、做研究就像做人,要秉持研究的精神。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做研究,我们平时都在搜集资料,回答问题以及解决难题。我们都曾经从其他许多人的研究中受益,分享过他们的研究成果。科研工作者将生命投注于研究,政府和企业将可观的经费投入到研究工作,研究是世界最大的产业。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建立在可靠信息上的明智理念,而可靠信息是可信赖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免除无知、偏见、误解,免于那些冒牌学者强加于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每个做研究的人都希望以经过检验、值得信赖而且发表过的研究作参考。这个世界因为研究的关系,每天都在改变,这些改变不见得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好好去做,研究对于改善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都将有决定性的影响。
做研究和做人一样,要遵守规则,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做研究是一项项非常辛苦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管你在规划时有多么谨慎,研究都是一条弯曲的路,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转折,甚至于兜圈子。然而,不管过程多么复杂,我们还是得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旦能够掌握个别环节,就可以驾驭整个研究,进而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更多的研究。一般研究者都知道做研究时的处境:辛苦的工作,但也有探索的喜悦;有挫折,但有更多的满足;有困惑的时候,但也有信心,一切终会水到渠成。总之,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带给个人极大的满足感,一旦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改变读者的思考内容与思考模式,进而改变他们以及自己的生活时,这种满足感会特别强烈。
二、做研究就是和读者及合作者之间的对话
如果你的研究没有读者,将毫无价值可言。做研究就是一场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要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质疑,寻找回答质疑的证据。如果你的心中始终装着读者,就会提供比他们知道得更多的东西,以此建立与读者之间稳定的关系:例如,我找到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对认为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找到了一个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书中还设计了以下了解读者的检核表(节选):
1)谁会阅读我的报告?
◆专业人员?◆信息充分的一般读者?
2)他们是否期待进行我打算做的研究? 我是否应该:
◆提供新的、实际的知识?◆帮助他们更了解一些事物?◆帮助他们去解决实际难题?
3)我可以预期他们知道多少?
◆他们对我的主题了解多少?◆他们特别有兴趣的是什么?◆这是他们已经认识到的难题吗?
4)读者对我的解答将会如何反应?
◆我的解答是否跟他们所相信的产生矛盾?如何相互矛盾?◆他们是否希望了解我获得解决方案的步骤?◆他们是否期待我的报告遵循标准格式?如果是,那格式是什么?
做研究更需要建立与读者及合作者之间共同的理解和利益。当研究者报告自己的研究时,也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报告有所回应,而能够预期读者有所反映的最佳方案就是团体合作。团体合作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分享,相互之间应该了解对方期待什么,以及对方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合作者之间的讨论,能够有系统地提出若干问题,并把他们整理成研究难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很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其背后的原因,他们的集体思考就会获得最好的效果。当然团体合作最大的风险是缺乏协调,团体成员应该清楚何人何时应该做什么,对于那些愿意倾听他人严厉但有帮助看法的人而言,将获益匪浅,而对自我主义较严重的人而言,合作则很困难。
三、做研究绝不能有剽窃、抄袭、隐瞒和造假。
所谓抄袭,就是当使用他人的文字或想法却没有注明原作者,从而导致读者认为这些文字是你自己的时,这便构成抄袭。对于抄袭,有直接的文字抄袭,也有想法或思路上的抄袭,由于研究者不承认某个资料的出处,抄袭者则是窃取了诚实的研究者应该获得的肯定,以及一个研究者花毕生心血所赢得的尊敬。作者将抄袭视为道德标准的缺失和对伦理原则的漠视。
例如,以下是一些很明显的不可以的行为:
◆有道德的研究者不会抄袭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他们不会虚报数据或者捏造结果。
◆他们不会拿出正确性可疑的资料,除非他们自己质疑。
◆他们不会隐瞒无法反驳的反对意见。
◆他们不会嘲讽或曲解反对的观点
◆他们不会破坏或隐瞒对后续研究者而言很重要的资料。
至于何时该使用引文,作者给出了一些经验法则。例如,以下的状况,可以使用直接引文:
◆当你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当成初级资料使用时;
◆当你需要他人的权威时;
◆当你的原始资料的特定文字因为以下情况而有其重要性时:
——这些文字对其他研究者而言很重要;
——你想强调原始资料是怎么说的;
——原始资料的语句叙述生动或有其重要意义;
——你对原始资料质疑,而且想要公允地陈述其实际说法。
四、做研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和激发工作热情
学习批判地阅读和思考的最好的方法是做研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最好的方法也是做研究。这样讲并不过分:我们的研究跟研究报告或许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改变你周围的环境。
回到自身从事的基础教育装备领域,在硬件建设方面,涉及到专用室(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配备、采购、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在软件建设方面,从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验员的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到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等,范围很广。要做细做精,为学校服务好,为提高教育质量做贡献,必须有深入的研究,要拿出好的课题和研究报告。
学习《研究是一门艺术》之后,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几年的工作,从事了装备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创新实验室建设案例的征集、若干项目的调研(含市府项目)、教学仪器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对各学科实验教学、各区县教育装备管理、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实验室建设情况等都有所了解,也曾经写过一些调研报告,做过几篇论文,承担一个研究课题。但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掌握了多少数据?用可量化的指标解释了多少问题?又解决了那些难题?是否问过读者的感受?是否考虑到文体风格?样样反思,都有欠缺。熟读本书,激发了我做研究的信心与热情,体会到做研究是如此严谨,如此有血有肉,如此生动活泼,深刻领悟到研究真的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