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修集—— 孙美青

(2011-05-07 20:48:06)
标签:

杂谈

分类: 2010山东省远程培训资料

研修集—— 孙美青     10.8.13   22:55

                  琼林漫步琳琅句  幽涧常逢璀璨音

孙美青,胶南市第六中学 。第一次浏览她的网页,让人震惊,钻石无数,光环夺目。看她的网页,让人深刻体会了什么才叫“小巫见大巫”。细品其文,的确具有比较成熟的“文字味”、“语文味”,令人百读不厌。因为太多,所以选择一篇吧。

送你一串冰糖葫芦

    铃声响了,这是七年级第一堂作文课,学生们正襟危坐,凝神静气望着讲台上的我。

   “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不喜欢!”声如洪钟;“喜欢!”细若游丝……

“大家以前的作文写得好吗?”

“不好!”无可奈何;“好……”底气不足……

“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吗?”

“想!”真正的异口同声!

“那么,老师送给大家一串冰糖葫芦,用心吃完,你们一定会在写作方面大有收获!”

“啊?!”眼睛、嘴巴都成了“O”。

“这串冰糖葫芦有五颗,第一颗叫做‘兴趣’,第二颗名为‘观察’,第三颗唤作‘积累’,第四颗便是‘技巧’,第五颗称为‘创新’!这是老师精心制作的,大家请收好了!”

——要做好这串冰糖葫芦,我们语文教师要费尽思量,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加强指导:

巧妙命题,激发兴趣——做好第一颗:许多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屁股在板凳上磨来转去直到下课铃响,终于不知从哪儿找出一截牙膏皮挤出一点点来交差了事。可让孩子们谈谈足球、明星和身边的奇闻妙事,却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怎么让孩子在写作文时也有精气神呢?我常用的方法是巧妙命题,采用不同形式放飞他们的思维——作文课上,只给学生一个开头:“小刚打开铅笔盒,一张纸条映入眼帘……”,让学生想象后面发生的故事;平日练笔,让学生以“车站、风、眼泪、信”为关键词,组成一篇散文;学生在音乐课上刚刚欣赏了《动物狂欢曲》,让他们节选一段旋律用文字描写场面……让学生们有话可说,自然是文图泉涌;再跟进评语激励、小组交流、点评促动等等教学方式,学生的写作兴趣便逐渐提高了。

观察生活,感悟真情——做好第二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便无从下笔成文。可是,学生往往对生活中来来往往的人、形形色色的事“视而不见”,写作文还是拼着命“挤牙膏”。梁启超说:“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的兴趣,用全副精神注在他头上。”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便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真心感受生活,用真情表现生活。我对学生的练笔要求是每周至少三篇,一篇由我结合所学课文来命题,例如学完《背影》,请学生回家仔细端详,写一篇《父亲的眼神》;另外两篇则一篇写人,一篇叙事,督促学生时时刻刻睁大眼睛观察世界,从平凡的生活中体悟人间真情。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做好第三颗:上面所谈的对生活的观察、坚持练笔其实就是一种积累,正如老舍所说:“天天要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雨或一阵风。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要提高写作能力,还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韩愈语),要让学生养成摘抄、品味、背诵经典语句的良好习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学习古诗词时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作文课前开辟一个小专题,由学生推荐美文妙句,加以点评等等,都可以激励学生厚积薄发,“该出手时就出手”。

专题训练,提高技巧——做好第四颗:七分写作,三分修饰”,只有内容没有技巧,就如同未经装修的毛坯房,虽能遮风挡雨,却不能使人感受到舒适美观,还是结构合理、坚固耐用的“精装修”受人青睐。写作技巧可以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得以提高。我们惯常运用的专题往往是根据文体来确定,比如说明文专项练习、议论文强化写作等等,其实我们的专题应该再细化,例如针对文章的“骨架”,我们可以拟定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布局等等专题加强练习;针对文章的“血肉”,我们则可以开设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描写细节、如何运用论据、如何说明条理等等专题集中指导。今天的课例就是很好的样板,专题切入点较小,打破了传统的布置、写作、讲评的老套路,不仅使作文课的内容充实、形式生动起来,而且针对学生作文的通病对症下药,收效明显。

不落俗套,鼓励创新——做好第五颗:文章最怕的便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正如再好的饭菜顿顿吃也会难以下咽一样。王蒙说:“写文章要善于打破旧框框,要敢于创新。即便是一粒沙那么大的新,也比一座大山那么大的俗套子有价值。”我们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当然,尊重不是放任自流,鼓励创新不能于一味求偏求怪,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要充分发挥,只有先将学生带入正确的跑道,他们才能顺利起飞,激扬文字,品评生活。

 ——只有这五颗糖球还不够,我们必得以教师的用心和学生的坚持做其竹签,方能串起不散,终成正品。

愿我们都成为制作冰糖葫芦的能工巧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