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家沟采风董家沟(王志新原创散文)

(2021-01-08 09:07:55)
标签:

董家沟

迁徙

痕迹

董家沟古村落迁徙痕迹

  /王志新     河北

董家沟采风董家沟(王志新原创散文)
      王志新网名周公男采风古村落崔路村

文天平徒步在董家沟考察古村落迁徙痕迹(周公男拍摄)

 

从董家沟南北大桥南头徒步顺着荒草土坡朝着董家沟东北方向观察古村落董家沟由古老文明演变成为现代文明迁徙痕迹。

路边的鬼针草和苍耳草不断地将鬼圪针和刺疙瘩仿佛奖章一样扎在裤脚和衣服上面。荆棘丛生的董家沟南岸,隐隐约约依稀可见一排洞穴时代的人类居住的痕迹。人类原始社会初期,有山顶洞人穴居开始向丘陵和平原发展。利用土山河岸挖掘洞穴,休息居住。人类早起活动迹象可见一斑。夏末商初,人类祖先就在上马庄一带的尚汪村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董氏家族就在尚汪村一带生活。隋唐演义,以后唐朝的安史之乱,影响董氏家族,迁徙董家沟居住。第一阶段是毗邻原始社会人祖居住地方,开始建造石头和树枝半穴居住宅。依靠董家沟清凉河清溪水,南岸和北岸出现一片人类居住的脚印。董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家谱和发展史毁于一旦乃一场无情大火。道光元年董家祠堂大门前面的大石碑,较为详尽记录了董氏家族子子孙孙繁衍历史,暨董家沟迁徙部分历史文字。根据古稀老人董老汉阐述:董家沟原来在北岸上面,安史之乱躲避兵灾静悄悄地转移到南岸一带生活。燕王扫北受影响不大,但是山西大槐树移民还是增添了一大部分人丁。从会宁移民的刘老汉,更是文绉绉地讲述董家沟的变迁历史。

刘老汉绘声绘色地春秋战国时期董家沟祖先就在尚汪村一带繁衍生息。安史之乱才来董家沟南北两岸避难。抗日战争时期,董家沟人已经到董家大沟上面居住农耕。日本鬼子在大路旁边盖了炮楼,无聊的日本鬼子,站在炮楼上,将田野干活老百姓当活靶子打死。老百姓害怕日本人骚扰又迁回原来董家沟居住农耕生活。日本人将土地庙的两棵千年古柏修炮楼使用。记录人文千年古柏毁在豺狼魔抓下面。可叹的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人民公社末期,有人将龙王庙的一棵两人合抱那么粗万年古柏作公社办公室桌椅板凳和大门,梯子木料啦。大自然的馈赠被无知少部分人践踏的无影无踪。

顺着董家祠堂往西走,一棵罕见的香果树,学名文冠果树,从董家祠堂逃出来,安身立命在一户村民的小巷子旁边。春天红白相间的灿烂着一簇簇芳香四溢花朵。蜜蜂蝴蝶纷至沓来,汲取花蕾的琼浆玉液。夏天青涩的文冠果一嘟噜一簇的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秋天,文冠果咧开嘴,将一颗颗仿佛栗子的种子撒落泥土。如果没有人拔掉,除去。文冠果幼苗会茁壮成长为新一番文冠果树。可惜留下来不多。据说,解放以后,董家祠堂后来被当做学校,调皮的小朋友将龙头拐枣树和文冠果树折腾的树不聊生。龙头拐枣树的大枣果型酷似哑铃葫芦。就连枝丫生长恰似龙头拐杖一样。在北方这样树种不多见,最终还是枯死在董家祠堂学校课堂前面。香果树就是文冠果树被人从董家祠堂大院折枝插迁在农家小院小巷子才生存下来。秋末冬初,文冠果是坚果,剥开果仁咀嚼起来香喷喷的,当地老百姓称呼它香果。百度查询,文冠果盛长于河南、河北、山西、太行山、陕西一带。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可以榨油,香果油很好吃。

1990年,黎民百姓是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不习惯住在老董家沟的村民,开始在公路两边新盖现代化住房。到90年代末期,老村落就几乎没有人居住啦。成为荒草废墟。老董家沟财主的庄货比较坚固,也是荆棘丛生,野草比人还高。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是老住宅,可幸的是,这样更好将古村落原汁原味佑护下来了。如果考古研究,还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还有许许多多古文物期待保护开发研究。

从地质层面看,董家沟原来是华北冲积平原一部分。河水改道和雨水冲刷,将冲积平原励磨成沟壑。董家沟南岸土层可以清晰看出来,不同年代的冲积平原形成痕迹。黄土、泥沙石头、层次分明。沟底的鹅卵石告诉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才变成今天模样。

 

 

周公男庚子鼠年农历九月十三卯时到巳时;公元20201029日草于商汤初期古都周公村农家小院忘言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