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男推荐杜梨散文《礼帽与礼貌》
(2019-10-04 18:37:58)
标签:
礼帽礼貌尊敬人文明 |
今与学生讲《论语》,讲到论语乡党篇,有孔夫子的记载,说是见到人家死了人,即便是人家很亲近的人,也要表示哀悼和同情。见到了戴礼帽的人,即便那人是个盲人,也要以礼相待,站到左边以示尊敬,
关于礼帽的来源,本来是美国十九世纪一个商人,用硬毛毡制作的带宽边的圆形帽子,当时独树一帜,爱仿效的美国人就逐渐兴起了参加宴会时,要穿礼服,戴礼帽。见面时摘下帽子鞠躬,表示礼敬。
后来,这种礼帽传到中国,上层人士就学习西方,穿起了西服,戴起了礼帽,拿起了文明棍,满口的洋文。鲁迅很反感这种貌似文明的装束,就连钱太爷的大公子,也梳起光亮的分头,戴着礼帽,用黄藤的文明棍,照着阿Q的头上,毫不留情地很响亮地狠揍了几棍子。
礼帽既然是在公众场合必戴的帽子,就和礼貌相通了。
孔夫子是最先提倡遇到戴礼帽的人,要表示尊敬。遇到丧事,则要表示同情,不要嬉皮笑脸,不要亲戚或余悲,他那里已经唱起了流行歌曲了。古人是讲究熟人生处的,就是即便是很熟悉的人,也要像见到生人一样讲究礼貌。
我在一个政府的大院里,见到一个造访的乡干部,遇到了自己的熟人,就热情地跑上前,抱住人家,像俄国人一样,喊道:想不到在这里遇到你啦,把人家抱起硬是转了三圈。他的举动把那个人吓了一跳,转身捂住红脸就跑进了大楼,楼外的人也都莫名其妙地被弄蒙了。试想,这个乡干部进了大楼,直奔那个熟人的办公室,又会怎么样呢?那个熟人又会对乡干部如何呢?
熟人生处,遇人讲究点礼貌才好。
我在某局任职时,早晨上班,遇到本机关的人,都要说一声,你好。即便是领导,也是点一下头,说声你好。即是开头,又是结尾,没有接二连三,叫人家不知如何是好。退休后,遇到了熟人,还是很礼貌地说声你好,即是开头,又是结尾,有什么事儿,看情况再说。从来不在背后私下议论人,那更是不讲礼貌了。
我的爷爷是秀才出身,很讲究待人接物要讲究礼貌。挂在嘴边的话是,对待熟人要像对待生人一样,给人以尊重,更不能了解人家的某项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某人刚离了婚,你就很亲热地说,又结婚了没有哇?正中此人痛处,叫人家恨不得扇你一耳刮子。我们村有个光棍汉两眼眯缝做望天状,外号就叫往上瞧,人家本名叫王商桥,大人小孩都一律以谐音叫人家往上瞧,并用邢台方言把瞧读做ciao。只有我的爷爷一见那人的面,就规规矩矩地叫人家的大名,王商桥。一次,爷爷从集上买了几十斤粮食,路远没轻载,上了岁数的爷爷累得腰疼腿酸。往上瞧看见爷爷费劲地扛着粮食走路,抢上前去就把粮食背了起来,爷爷千恩万谢。为什么?因为爷爷把他当人看。
孔夫子那段话是: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