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老历五月初七(6月22日)是八大节气之一的夏至,这一天昼夜
相等,过了这一天,从初八开始,就逐渐昼短夜长了。
我们为什么要把夏至扯上洛书呢?
这是因为,
一、洛书是伏羲八卦方位图的卦数图。
二、伏羲八卦原本是八大节气(四立和分至)符号图。《律历》:
“气始于冬至”,即从冬至开始,阳气产生逐渐上升,阴气逐渐减退。
到夏至时,阳气逐渐消退,阴气产生逐渐增加。这一阴阳彼此生消关系,
被八卦阴阳爻划增减,反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卦符所反映
的,只是一个大概,具体到底是啥情况,必须使八卦符号图数字化,这
就是在八卦方位图上排序。《周易本义》卷首的八卦次序横排是错误的。
慨念化的伏羲八卦一经数字化,便成为哲理分明,结构严密,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科学。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上排序有二,1至9数必须用完:
一、先是右西的阴仪四卦,坤1,艮2,坎3,巽4;中5;然后左东阳仪四卦,震6,离7,兑8,乾9。这才是伏羲(先天)八卦的卦序,(失传)。其重要意义是反映着阳气自下而上增加的同时,又说明阳气在左东6、7、8、9是自下而上增长,在右西4、3、2、1是自上而下逐渐消退的。
二、阴阳八卦分类排,先四阴卦,后四阳卦,先西后东,自下而上,即坤1,巽2,离3,兑4;中5;艮6,坎7,震8,乾9。此即洛书,见上附图。
通过八卦排序的洛书得知,坤1冬至并不是纯阴,在对立两卦满10中还有一成的阳;夏至乾9并不是10成纯阳,而只有9阳 ,还有一成是阴。说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纯阴纯阳是不存在的。
因此, 洛书之数,不管奇偶,都是卦上阳的数量的同时,又是奇阳偶阴。阴阳变化规律,就是通过这个奇阳偶阴来反映的。
八卦是八节符号,洛书当然是八节之数(亦即卦数)。八卦是圆图,洛书当然是圆图,传统方图画法显然错了。洛书圆图是黄先生首先悟出,故名为黄氏洛书 。见下右图。

将八卦八节的名称标在洛书上,便是下图。

洛书直径15,再次说明是圆图无疑。
洛书周长40,阳阳各20,总体阴阳平衡。直径15便是气15.气15从冬至起始,顺时针流动,每满15后又从1数起。当在坤1闭合时,正好在40的周上转了九圈,四九三百六,是一年360天。
因此,洛书周上每个黑白圈是九天。
显然,下北冬至坤1是“头九”。
当数到六九时,正好是立春,故曰“春打六九头”,立春从第六九,即震8的第五点开始了。当数够十个九时,春季90天满,秋分便开始了。秋分正好是离3的正中点位。依此类推,每季90天,分至都是“头九”。详见上图。
这时我们才明白了过来,洛书是原始先民用“数九”之法,把握农时的原始历书!从冬至数九叫“冬九九”,从夏至数九叫“夏九九”。实际上,二至的“头九”,也是从二分“头九”开始数了十个九后确定的。因为,分至在奇阳的最中点位,太明显易找了,一眼就可看出。
* * * *
伏羲八卦是八节,洛书是八节之数。原始先民虽然用洛书已推知一年是二十四气,但最初是用粗糙的八大节气纪年的,每节45天,即五个九,与月毫无关系,是太阳历,故曰节气历法。
至于《周易》用八节八卦占筮,是另外一回事。八节历法八卦足矣,根本用不着64重卦。因此,八卦重为64卦,是用于占筮以后的事,年代同样非常久远。从一些典籍记载和学者研究成果来看,64重卦至迟在殷商时期
早就有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八卦为核心的易学兴旺发达流传下来了,而易学之祖的原始节气八卦历法含义,却被易学曲解误解取代而失传了。
因此,华夏最早的原始历法科学文明,就这样至今被缺失断代了。
本来,伏羲八卦及其数图洛书、河图、整个系列,原本就是原始历法,反映的就是客观存在的阴阳变化自然现象,天天如此,有目共睹,鉄证如山,哲理分明。
几千年来,后世人们愚顽不化,对占筮易学,兴趣浓烈,奇谈怪论,无所不有。
但是,就是不相信这一科学事实,引不起人们的关注,你有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