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民俗,乃文化之根

(2013-10-09 17:45:54)
标签:

转载

民俗文化是文化之源,是真正的人民文化
原文地址:民俗,乃文化之根作者:hhrhanhuare

民俗,乃文化之根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民俗往往上不了台面。因为民是草根,俗连着俗气与庸俗,低微而俗,就像抹一脸雪花膏穿一身脏衣服的村妇。但民俗二字却大如天,深似海,其实就是文化的祖先,社会的老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话一语道破天机,社稷与君,都是民的需要,民是大地,社稷与君就是地里种出的庄稼。而俗,即风俗,也为风物人情。如果民是庄稼,俗就是种庄稼的方法。有了庄稼又有耕种之法,社会也就在大地上开花结子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往往看到了一方自然水土,而往往忽略民俗的水土,其实,一方自然水土养的是生命,而民俗的一方水土养的却是人的精神,自然是天道,民俗是人道,天人结合才是真正的一方水土。

民俗是一团黄胶泥,没有她整不出粗边大茶碗,民俗是一堆高岭土,没有她烧不出中国青花瓷。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规则,规则生成秩序,秩序生成从容。动物在自然规则中形成种群,规则管的是自然习性。人由动物演变成人,就在于产生了动物没有的想法与做法,一个人有一套想法与做法,自然规则又管不着,社会组织便乱了套,于是便产生了民俗。

“俗”字人旁有谷,人有吃有喝,便是生活。民俗之所以称之为民俗,就在于约定俗成,大家相互遵守,便有了做人的规矩。因此,民俗的内核是一种道德的契约。民俗外表就是风土人情。风是风俗,习气,土是家园,是地方特色,说着地方方言,唱着地方山歌,按照地方的人情世故说话办事,便有了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小日子也就安稳了。在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从来没有满足过,填饱了肚子,就想填饱思想,产生对美的追求,人类文化也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向高雅文明优美的方向发展,唐诗宋词,音乐书画,都是这种发展的杰作。人到现在感到古人的艺术已经弄到了极致,不好超越了,又感到心有不足,便出现了难懂的前卫艺术,其实是对美学追求的一种心理极端。

更优雅,更优美,更舒展,更空灵,乃至充满禅意,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的和谐与审美,这是人类艺术成熟的表现。然而,生活却是在无限广阔的民俗土地上展开的,一切深邃的思想与高雅的艺术,都是对民俗的拔高与提纯。

文化起源于民俗,远古留下的岩画,大多是狩猎祭祀的场面,中国最早的《诗经》,实际是当时通俗流行歌词。文化的初期,黑格尔把她称之为象征阶段,那时崇尚图腾,祭祀发达,图谶盛行,民风淳朴,民俗在自然与人心之间徘徊,散发着青草与人情的味道。待到文学艺术纯熟,达到“看花眼流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艺术才远离了民俗,这种高雅的文化可以让百姓得到濡养,却不是大众的生活本身。眼流泪的人毕竟不多,即使见鸟惊心,惊心过后,还需民风熏蒸出的大碗黄酒催生诗意,民俗晚宴上的家常饭菜仍是千百年相传的工艺烹制。

城里人看不起民俗,文化人认为那是低级文化。这让我想到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一直独霸的两个大词,即城市与乡村,以及由两词派生出的庞大的语言系列:市民与农民,繁荣与贫穷,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干净与脏乱……。这又让我想到现代谁也绕不开的一个个悖论,作家笔下的乡村都静美神秘,小桥流水,而人们内心里的乡村却粗糙落后,城里人在乡村观光游中吮吸中回归的养分,农民工却被城市文化边缘化……这种矛盾心态固然具有客观性,但更与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畸形有关。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不断挖掘优化继承优秀民俗的过程,核心是民俗里崇高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脱离民俗一味在时代与海外引进文化肥料去培植文化的先进性,都会因失去先天的地域环境形成不良的文化变种。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民俗中,鄙视民俗或者专挑民俗中的陋俗恶俗则是一种狭隘的心理疾病,也是没有建立文化自信的表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民俗中,然后才是城市生活,文化生活,即使跟风时代,民俗之风仍片刻不止。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的理念是如何先进,目光多么开阔,但仍然是一身俗气。没有腊月二十三的火烧,年三十的熬年,没有饺子与鞭炮,没有孩子的嘎嘎衣裳,没有全家的团聚,年就没有了;没有清明节坟前的鞭炮烧纸与跪拜,祖先就淡化了;没有白事的繁琐仪式所产生的宏大与敬畏,活着的人也就不重要了;没有红事夸大的喜庆,婚姻也就显得随便而微不足道了。其实,民俗就是一种活法,也是对生活的强化,通过看似繁琐的仪式,演绎出生活的意义,看似铺张的喧闹,生发出生命的美好。历史一点点风化,人潮后浪推倒前浪,昨天已成云烟,唯一留下的是深厚的民俗堆积,让新生扎根,成长,遵从,稳定,向前。

民俗是一种古老的流传,流淌着民族的血液,端起饭碗,冒着民俗的热气,出门远行,改不掉一方水土养出的音容笑貌。人生无常,历史也会消失,唯一不死的就是民俗。这很容易让人感到民俗就是死的规矩,甚至是老祖母又臭又长的裹脚。其实,民俗虽有滞后顽固的特性,但她很像一头拉着文化的毛驴,看着有点土气,却有着顽强的耐力与适应能力。我小时候家乡有闹洞房听墙根的风俗,我曾趴在窗下趴得浑身僵硬,而现在如果有人趴在洞房的楼外偷听一定会闹出笑话;过去的熬年是一家人围着火塘闲聊喝酒,自从八十年代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熬年成了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春晚没开始就急不可耐了。可见风俗总随着时代前行,跟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民俗连着民心,民心就是天心,有着清晰的取舍与指向。因此在历史的演变中会一点点去掉违背民愿的风俗,又形成适应民心的风俗,让民俗之风一天天走向现代,走向纯正。

前不久我加入了地方民俗研究协会,庆幸的是民俗有“协会”这样一个松散的机构,而且阵容囊括了很多行业的文化人,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成果多多。但我也感到有一点担忧。具我了解,原先研究民俗的都是一些文化老人,年轻人参加的少之又少,即使现在参加的新人,真正想列出计划在民俗方面进行研究的还没发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系的民族,之所以文化没有断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有着深厚多元的民俗文化,这个文化虽然有着太深的家族与帝王的烙印,有着求同排异,束缚个性的封闭性,但中国的民俗文化却有着体系上强大的自足能力,有着人性空间上巨大的包容性,这些民俗文化上的特点,也就为道家的师法自然,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悲精神提供了人文基础。而儒释道的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以及在文化上的主导作用,又反哺着民俗文化,让民俗有了明确的走向。

但我们必须承认,一切文化都离不开民俗这个成长土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国家的,这个看似矛盾的真理告诉我们,民间才是文化的第一舞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民心才是天理依存的地方。因此重视研究民俗文化就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时代的急速发展中,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变更期,先“文革”,又改革,人还没有稳住神,网络来了,还没认清网络是啥,以信息与网络为特点的生活方式,就掀翻了原有以自然与风俗为中心的生活,这意味着随着从民俗中过来的长辈的消失,,随着人们对历史遗迹故事传说的漠视,那些历史信息与线索将随之消失,从而造成文化延续中的一条深沟,这将是一个巨大历史的遗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