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颜真卿《多宝塔》的艺术风格
(2012-04-27 16:11:41)
标签:
文化 |
中国书法,自东晋至初唐,一直以二王一脉的“秀”、“雅”为正宗。唐代大兴树碑之风后,楷书大盛,唐初欧、虞、褚、薛四大家虽各有建树,但做横向比较之后,总有风格相近之嫌,还滞留于二王的书风中,并仍有六朝遗意。而真正能跳出二王藩篱,变古出新,自立风范,当首推颜真卿的《多宝塔》。
《多宝塔》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作品以点画遒婉娴熟,结体参用内敛成为颜真卿早期有名的代表作,可以说是“颜体”的开端篇。
《多宝塔》用笔方折峻峭,由于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所以笔画中仍存有隶意,尚有初唐书家的影子。运笔大多纯用方笔,逆入平出,转折处提笔另起,蓄势回锋 钩,下笔住笔凌角锋毕露,由于中锋运笔,使锋藏于画心,力蓄字内,如帖中“千”、“车”等字是他独有的“悬针竖”代表字;而他的捺脚风格更为独特,即所谓“燕尾”,他不像欧、虞、褚那样重按后向前踢出,而是在捺画收笔处出锋分叉,形如燕尾,如帖中“之”、“走”、“道”等字;竖钩和弯钩则表现出挑踢有力,竖钩是将笔锋提起后,缩回中锋一段,略作轻挫再踢,下端留出一个“缺角”,有鲜明特色,如帖中“见”、“也”、“水”、“行”等字。
在结字方面,《多宝塔》的间架结构,融合草书圆转笔意而成,不蹈袭晋法,凡对称结构者,皆改变前人相背的规律,均作 相向形,而且外紧内松,主次对比,为了达到整体的美,馀笔安排得较轻、较局促,避让出较大的空间,让主笔从容舒展,线条之间以气相连,形成有机整体,从而达到造型上节奏和韵律的美。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于平凡中见奇,疏朗之中,气势圆满,精神焕发,一派宏伟雍容的气度。以帖中“年”字、“有”字为例,“年”字的结构是左密右疏,从书法角度讲也就是左重右轻,颜真卿出于顿挫有力的用笔习惯,在横画的右侧收笔处加以顿挫,起到了加重分量,保持平衡的效果;“有”字的结构本身是上轻下重,所以颜真卿在《多宝塔》中则用加强横画的长度和收笔顿挫的方法,同样达到上下均衡的效果,而不必使上下两部距离拉大,比较自然规律地合乎“有”字本来结构,这也正遵循了“点画呼应”和“重心平稳”的书法审美原则。
虽然,《多宝塔》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较之《勤礼碑》、《争座位帖》有欠成熟,但它的问世,仍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在中国书法史上首开新法,为形成具有雄强浑厚、朴茂端庄风格的“颜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有些书法家以守旧的观点,或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看《多宝塔》,认为《多宝塔》“有失古意”。然而《多宝塔》并未因此而降低在书法史上特有的地位,也正因失去“古意”(二王法)开拓新法,使《多宝塔》在一千余年一直保持这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这样说,颜真卿不愧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人物,而《多宝塔》则是颜真卿以其雄浑、壮伟、严正、豪放的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为书法领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1997年1月15日)
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自东晋以来,以王羲之为一脉的“秀”、“雅”书风,历经一千六百多年,一直为后世所师法。
王羲之所创造的书体,熔铸古今,一变魏晋以来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体式。而他的书法造诣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传世之作,尤如一盏千年的明灯,引导着后人走向书法艺术的殿堂:唐代的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原代的赵孟頫等开创一派风范的大家,无不受惠于王羲之的书道。难怪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当之无愧。
王羲之精工多钟书体,最擅长行草和楷书,而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称《契帖》,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园353年)暮春三月三日,约孙统、孙绰、谢安、郗云等人,在山阴兰亭,举行风雅聚会,饮酒作诗,王羲之亲自为之写序,故名。《兰亭序》全文二十三行,三百二十四字,整体布局疏密变化多端,错落有致,墨色亦浓亦淡。用笔上率意流变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
《兰亭序》的最大特点是:同样的字在结构上无一雷同,奇资异态,变幻无穷,流美飘逸,匠心独运。以“之”字为例,文中二十几个“之”字,仔细观察,每个“之”字的结构和用笔都不一样,变化最大在“之”字的最后一笔,有的平捺,有的是斜的长点,有的成了上笔带来又连接下字首笔的短画,有的还带点章草的味道,就是这一笔的变化,使整个“之”字的结体都变了,变得欹侧多于平正,而且常常使字形变得略小,成为联络上下两个字使之产生动感的关键神来之笔;从结体上,《兰亭序》打破了方块字固有的平稳构架和横平竖直,冲破了汉字静止板结的稳定规范,渗入了书法家个人的创造意蕴和情感趣味,使一个字的线条有主次,有正有侧,往往横画的变化多于竖画的变化,错综交叉,在整行字的流动中求得呼应平衡。如在《兰亭序》中,共有324个字,几乎没有一笔横画是平的,差不多都向右上倾斜,
只是倾斜的角度不一样罢了。竖画则不同,有直有斜。这是王羲之用横画和部分竖画的斜打破平衡,再用部分竖画的直保持平衡,以达到险绝中有平正,平正中有险绝。而像“林”字,左边横画收,右边横画伸,左边撇画收,右边撇画伸,这是书法家在书写时非常讲究应用偃仰、起伏的手段;从用笔的提按顿挫看,《兰亭序》的笔画跳荡,线形多变,给人以不断起伏的节奏感,而且这种有韵律的节奏又恰到好处,有力度而不夸张,有变化而又协调。如“映带左右”的“带”字,上半部写了四个竖笔,从左右看,第一竖是直的,第二竖基本上是直的,已略成右弯,第三竖呈现左突弯曲,第四竖最曲,向右曲突。四笔从直线到曲笔,依书写顺序而变化,又在第一竖直线的起笔处故意略为向左上弯势,与其它三竖相对应,形成了整体的效果。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这四个竖一律写成笔直的竖,则定会流于刻板,而失掉了意趣。再看“清流激湍”四个字和“左右”两个字,前者连写四个“
《兰亭序》的最大成就,是使王羲之的书法在脱去了隶书影响下的古形古法的窠臼,使之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书法融合了东晋士大夫阶层追求秀丽雅逸、流美自然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感情,而王羲之正是将这种情绪融汇在《兰亭序》的创作当中,因此整篇已不仅是书法的美,更是将情趣乃至人生观推向一种艺术的巅峰,从而真正引起了历代士大夫阶层与所有爱好书法人士的心理共鸣与崇尚,实际上这一特点也符合古代知识阶层喜爱秀美的审美观。而《兰亭序》在结构、笔法、章法上的高度成熟,以及丰富的变化,更是后人学习书法所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上千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程,对中国书法艺术迈向新的里程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启示和呼唤人们要为创造新一代书风而努力奋斗!(1997年12月28日)
学习孙过庭《书谱》杂感
承蒙秦永龙老师的指点迷津,把我这个初涉书法之门的小学生,带到了被世人誉称“书法艺术极则”的草书领域之中尽情遨游了一次。使我认识了许多杰出的草书大家,如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于佑任等。然而,在学习草书过程中,最令我受益菲浅的当属唐代大师孙过庭的《书谱》。
《书谱》是唐代卓有成就的草书大家孙过庭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文书并茂的论书著作,也是我国书论史上的光辉杰作,其作品本身也是一篇笔法绝妙的草书精品。至今仍成为学习草书的极好范本和研究古代书论的必读之作。
首先,《书谱》是一篇公认的扶发精微的书学名著。他的主要成就在于:
一、阐明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及相关关系。如“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一段话,指出了学习楷、草,还应“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并总结四体的特征为“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二、总结出“执、使、转、用”为草书最基本的笔法;
三、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概括出“平正――险绝――平正”这一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老俱老。”而“留不常迟,遗不恒疾。”则指出了书 写速度的缓急关系等。这些卓越的书法理论建树,体现了可贵的艺术辩证法的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美学原理,更是孙过庭潜心研究书法创作的经验之谈。
其次,就《书谱》本身的用笔,也是一篇难得的书法艺术精品。文章开始用笔沉稳,急来缓去,应规入矩,宛如交响曲的引子。中段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两个字或三个字一笔连属。到后段,作者把兴奋的心情宣泄在肆意放纵的笔墨中,但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真是“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身飞”,达到了“落纸云烟千万变,光华豹隐见锋藏”的草书意境。此外,《书谱》笔法岁源自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毅富于变化。如写横(“一合也”的“一”字)、长点捺时(“告势文”的“文”字),先顿笔重按,然后顺势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波澜跌宕,神采顿生。而“胜母之里”的“母”字,在笔锋转折时,陡然回锋,出一微小的三角笔道,即为引出下面的字显露笔意,也使字的本身横生了妙趣。也就有了后人孙承泽的称赞:唐初诸人无一不慕右军,然皆有捷径可寻。孙虞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199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