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

(2011-11-25 09:17: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博文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到东明讲课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到东明讲课这一消息一传开,东明的小学教师可乐开了花。

    据可靠消息,2009年11月21日于老师到东明讲课,地点:东明影院。时间:上午8点半开始,下午2点开始,全天。用东明第二实小学生,全县30%的小学教师都要到场观摩学习。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简介

  于永正老师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
  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委托,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成绩卓著。他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也是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于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2、座右铭。“以人为镜。”——唐太宗
  3、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4、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5、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6、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
  7、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下面是来自待到菊花烂漫时http://blog.eduol.cn/uploadfile/2005125141855146.GIF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

于永正教学案例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格可略见一斑。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教育格言]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下面是学生升入四年级时于老师上的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
    
    于老师用彩笔勾勒出一幅图:
    
    “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
    
    学生哈哈大笑。
    
    “请比较一下,四毛和三毛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很热烈,因为每个学生都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了如指掌。比较完了,于老师说:“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马虎;还有,好耍小聪明。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于老师擦掉第一幅图,另画一图:
    
    学生们饶有兴趣看着,会心地笑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说?”
    
    发言争先恐后,大家一致认为四毛是把头子倒过来给家长看的。于老师引导讨论:四毛为什么只考了66分?是谁让他把卷子拿给家和看的?到了家,结果又是如何?讨论完了,于老师又让孩子们把想象的前因后果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出来。学生津津有味地看,津津有味地说,津津有味地演,津津有味地写。
    
    又一个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开始了。于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四毛练武图:
    
    学生们熟悉的四毛又出现了,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说图意。
    
    接着于老师一一出示了下面两幅图:
    
    “可是,加到第四块砖头的时候,四毛捂着屁股喊了一声‘别加了!’大家猜猜,他为什么不让加了呢?”于老师出示了第四幅图,但四毛的后半身被纸盖了起来。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谁也没猜对。
    
    于老师把纸一揭――
    
    原来四毛的裤子裂开了缝,露出了白屁股!全体学生捧腹大笑。
    
    “写吧”,于老师说,“题目就叫《四毛趣事》。”
    
    学生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记者感悟]
    
    激发兴趣是一个老话题,但如何激发兴趣却永远是教育教学的新话题。于老师的这两个教学片段令人耳目一新。看图作文,每个孩子都写过,但是这样的看图作文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的。于老师用精妙的构思为孩子们营造了快乐的写作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毫无负担地又说,又是猜,又是演,开心热闹,最后提笔把所说、所猜、所想、所演记录下来,又有什么难呢?我们的语文教育如果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育格言]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学生读完,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
    
    学生们先是一愣,很快回过味来,全都咯咯地笑了起来。
    
    “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 ……”
    
    学生笑得更响了。待学生笑过,于老师郑重其正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我刚才都差点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学生们再一次笑了。
    
    [记者感悟]
    
    对于小学生来说,边阅读边想象并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读书方法。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掌握了这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这样一个动人的教学场景,这样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我们相信,很多学生可能终身都不会忘记。
    
    [教育案例]
    
    学完《翠鸟》的一、二两段,准备开始学第三段,这时,于老师发现小庆先是打了个哈欠,继而又与同桌小声说话。
    
    于老师把他叫起来,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
    
    小庆茫然不知所措。于老师再次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去逮一只翠鸟,请不要推辞。”
    
    “到哪儿去逮呀?”他怜巴巴,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是好。其他同学也都神色惘然。
    
    “你看书嘛!大家都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
    
    在家忙低头看书。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就抢着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而这,正是第三段的内容。无疑,小庆已经读懂了。
    
    于老师哈哈大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捉鸟吗?”
    
    小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我和同学说话。”其他学生都笑了,于老师说:“是不是还有点犯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
    
    [记者感悟]
    
    于老师不愧是教育大家!面对课堂上犯困、和同桌说话的学生,他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一本正经地让他去逮鸟,借助这样一个幽默的举措,既帮助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可谓一箭双雕。
    
    [教育格言]
    
    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处理好了这样一个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到了实处。
    
                               ――于永正
    
    [教育案例]
    
    在一所学校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于老师顺便说了一句:“马上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还有什么话要对于老师说”?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于老师,谢谢您给我们上了两节难忘的课,衷心希望您再来……”
    
    说到这里,她竟然哽咽起来。
    
    这个女孩叫杨颖,一上课,她便“崭露头角”。于老师问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大家都知道是鲁迅的侄女。再问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什么人时,只有她说对了。于老师开始注意她。她的朗读能力也不错。于老师请她读第二段――谈《水浒传》。读完之后,问她:“周晔听了鲁迅说的‘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为什么感到羞愧、难受?人家鲁迅是夸自己的嘛,没说周晔半个不字嘛。”
    
    杨颖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鲁迅夸自己,实际上是在拐弯批评周晔读书不用心。所以,周晔听了感到羞愧,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于老师脸露笑容,由衷地称赞:“说得多好!好就好在‘表面上’和‘实际上’。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杨颖会读、会听。”
    
    她以后再举手,于老师便不再喊她。于老师真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厉害,非同小可。等别的同学都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一定请你出马。”
    
    她很高兴,露出小女孩独有的得意神色,听课也更专心了,时刻做好“出马”的准备。
    
    后来,于老师终于又请她出了一次“马”。教学“碰壁”故事,当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这句话时,于老师请同学们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可是,一连请了四五个学生都没有说对。于是,于老师让杨颖发表高见。她果然不负众望,说得既正确又流畅:“这句话是说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非常黑暗,民不聊生,鲁迅和反动派作斗争,经常遭到迫害。”
    
    所有听课者和学生一起热烈鼓掌。
    
    [记者感悟]
    
    好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担主角,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出发来审视这种现象,这实际上是对大部分课堂参与权利的一种剥夺。于老师从来都反对好学生独霸课堂,但他又总是十分注意保护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就有了小杨颖关键时候出马的巧妙安排。这种安排,既让好学生找到了感觉,又让更多的学生分享了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可谓是匠心独运。
    
    [教育格言]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一次,于老师在某市一个大戏院里上公开课。第一堂课结束后,于老师问学生:“课间最要紧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做游戏,让大脑轻松一下;有的说是复习功课,把老师刚才讲的复习一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于老师大声地同时又是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课间最要紧的是上厕所!”他把“上厕所”三个字说得特别重。下边听课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随即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刚落,于老师又告诉学生如何去厕所,一路要注意些什么。
    
        (案例撰稿:江苏省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学李建东老师,原文标题《课间最要紧的……》)
    
    [教育案例]
    
    一次,于老师上《大红花》的作文课。那是个星期天,学生有点倦意;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有点拘谨;学生座位在舞台下,师生都感到有点疏远。老师们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于老师施展“绝技”,打破静场。于老师走下舞台,微笑着注视着每一个孩子。突然,只听“嗡――”的一声刺耳的长鸣,听课的老师们都捂住了耳朵,负责音响的老师十分不安,急急忙忙地跑过去调试音响设备。这时,于老师说话了:“怎么样?”一个学生说:“吓了我一跳。”于老师认真地说:“我刚才吓两跳”。这一下课堂上“炸开了锅”,“我吓三跳。”“我吓四跳。”……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对着麦克风大声说:“我吓八跳!”课堂里一片笑声。学生的倦意、拘谨烟消云散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案例撰稿: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阎宗学老师,原文标题《吓八跳》)
    
    [记者感悟]
    
    这两个案例让我们非常感动。现代教育理念一直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一些老师对此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人文关怀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口号,它就蕴含在校园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中。细想一下,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小孩子来说,课间最要紧的不就是上厕所吗?不让孩子憋尿,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上公开课,孩子们本来就紧张,谁知音响也来捣乱,把大家吓了一跳。于老师一句幽默风趣的“我刚才吓两跳”,引来同学们的“吓八跳”,这里面饱含着老师的善解人意,饱含着老师的童心童趣,饱含着师生心灵的沟通,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我的教育格言
    
    教师,当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因为你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终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