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证券市场评论 |
提示:大指数于1月20日低点上行结构仍然没有走完,未来继续向上拓展空间是大概率事件。小指数创业板指数受资金挤压效应影响短暂回落,但上行波动结构同样没有走完。未来市场板块轮动的做多人气聚集,策略上仍以做多为主。
节前我们最后一篇文字的标题是《大小指数进入合力上行段》,可年前的套现盘令大指数下行,以及外盘的大幅下跌,令很多人以为节后的市场会惨不忍暏。但事实正好相反,节后市场低开后即展开了上攻行情。其实,节前我们做过提示,大指数上证指数1月20日回补去年8月1日的隐性上跳空缺口后,它的上行时间至少应该有20个交易日以上,至今它才运行了15个交易日。所以,后面继续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而自去年12月初市场未出现调整时,我们已经提示过当时指数处于上方筹码分布的强阻力区,从波动结构看,那个B—b-(c)段上涨结束后,将是一个同级C段的下行。而平台C段的下行,至少要回试去年8月1日的上跳空隐性缺口。市场的走势是如此完美,原因在于,去年8月1日点位附近,为前一次抄底盘堆积的位置,对指数有着非常有力的支撑。而从时间结构上看,C段的运行时间结构,也刚好到那个时段。
从上证指数的长期波动框架讲,我们前面说过自去年6月25日低点之后,应该是运行的一个3-3-5结构的反弹段。而在整个B段下行至1月20日结束之后,后面应该可以预期的是“5”段的上行,其上行的目标,至少还要再到上方的筹码分布之“天花板”去一次。可以预期的是,在人们对未来“两会”政策变动的强烈预期,可能令市场出现短暂的疯狂,从而令大指数穿越上方密集区。但是,考量到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在三月之后的地方债务可能出现问题。尽管央行新推出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可能减消部分流动性紧张的影响,但是我们预期,不能完全覆盖的五年期长债的刚性兑付,依然可能出现部分坏帐,从而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再者,外盘的情况不是那么乐观,再次发生汇率战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仍然认为,一季度末是应该提高对风险警惕的时段。
节前我们给出的策略是,在一月中旬过后,可以考虑逢低做春季行情的布局。原因在于,一月中旬之后,新贷抵旧债的动作基本完成,市场的短期高利率会有所下降。在市场避险盘与节前套现盘撤离之后,会有一个很好的低点可以介入。其时,正是人弃我取之时。而多数的分析人士则认为,整个一月都是下跌的,要到二月才能买股票。事实上,我们不止一次提到,二元化的市场,已经不适于仅看上证指数作为买卖依据。上证指数以及其他大盘股指数如上证50、上证180、深成指,其所代表的群体是曾经的大盘蓝筹股,由于其中多数陷入衰退之中,它们的下行带来的市值减少,将由另外一个群体的上涨所弥补。而这个上涨群体,即是小指数群体,小指数群体也不仅是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以及深综指,都是小指数群体。当创业板指数涨到一定高度时,相对于基本状况一样而市盈率略低的中小板指数,即成为阶段的领涨指数。去年10月中旬之后,我们从筹码分布的角度讲过,中小板指数未来的补涨是跨年度的行情。而现在小指数中小板指数,正在实现这个预期。
对于小指数创业板指数,其波动结构上行段仍然没走完。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个板块群体有市盈率过高的现象,但市盈率从来就不能作为投资判断的准确依据,它更多的是那些伪价值投资者心理层面的感受。
创业板指数2月11日的大幅波动很正常,没有规定走牛的市场就不能有大幅调整。尤其是现在市场的二元性越来越明显,大小指数二者之间的资金挤压效应必然会造成此起彼伏,这不奇怪。其实,一个大资金聚集在低流动性市场的行情,本来的日常波动就会比大指数大。只是一点的波动就定论为见大顶,这根本不符合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你也得跑得掉不是?
而我们注意到,创业板中的一线权重股,在本次的上行中并无此现象,文化传媒业指数也没有这种现象。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定义创业板指数见顶过于草率。此前我们就各类的指数筹码分布的堆积情况作过剖析,去年6、7月以后的增量资金介入的位置大约在1100点。就算将成本翻倍作测算标准再打个8折,它也还没有走到位。再从小指数创业板指数的波动结构框架看,去年6月24低点,只能定义为主升段之2。而对应它的同级次4在11月8日。之后的上行又是一个推动上行结构,其I与II也走得很清楚。那么,后面是大的主升末段中的主段,就这都没有走完,也就是个小级次的调整。之后会有个对应11月29到12月6日的同级调整,只是稍高一个级次,仍然不能作为顶部论。再其后的同级末升段,仍然有一定的空间。
当然,上述的结构推论,只能当作策略规划的一部分,而不能完全将其视为本真。市场的走势往往会有多重因素作用,预先的策略预案是要做的。我们说指数上的简单控制风险的方式,可以以8日均线为依据,这当然是对不太清楚波动结构分析的人而言。8日均线一般可视为多空平衡点,破则转为防守,不破则继续持仓,这是个简单的原则。由于小指数创业板指数,在1月22、23处都留有隐性缺口,因此,短期作出防范也没有错。但依我看,短期还不会如此快速。从11日创业板指的波动细节看,下行非推动也很明显,这里做一个锯齿型整理结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出于对净值的保护,将涨幅过高并出现顶背离雏型的东西减点仓是正常的防范动作,但就此清盘我看没有必要,毕竟有些业绩实质增长与面临拐点的东西,还没开始涨呢。
我个人认为,以今年资金面的情况,根本不用预期风格彻底转换的情况发生。节前一周我们已经说过,后面会有一个大小指数共同推动的上行段,大指数上证50的结构,其实已经说明了权重群体有交易性机会。但是,这只是交易性机会,而真正能走得久的,并不是地产金融等老权重股。它们的上行结构就是个上行非推动的结构,会涨我知道,但我个人觉得,只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东西会走得更健康。而从市值替换的角度讲,也只有军工与高铁类的可以中长期关注。当然,从大级别资金套利的角度讲,空间足够大的上行非推结构是可以做的,因为,大级别资金必须考量流动性,如果不是盘大,他们也进不去。我还是认为,在一个已经确信是长期资金外流的行业里寻找套利机会,其实安全性真不如长期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里投资。尤其是今年宏观上还有许多不确定性,资金偏紧的情况没有得到中长期改善时,随时都得提防09年3到6月货币宽松时期信贷大增的各种债的五年期长债的刚性兑付。这种情况下,搏反弹与做长期投资是有矛盾的,但受社会发展洪流推动的东西,最终会好过资金不断外流的产业。
Su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