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东北方向宝山区境内的吴淞镇,地处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是水路进入上海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上海地区的军事重镇,在眀、清两朝时期,该地就设有吴淞江守御所,吴淞营等其它防御设施,更凭借其扼守江口的优越水陆交通条件,一直被视作理想的经济开发之地!
初秋时节,
一个机缘巧合的周末,在一场朋友午间聚餐快结束时,东道主起身说:“离酒店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湿地公园,林荫蔽天,环境不错,还可以顺便看一看著名的古炮台”,听了他的建议,大家一致同意前往一游,湿地公园的全称为“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公园靠长江一带有将近2000米左右的岸线和大片滩涂,西南角一眼望去的水域便是著名的吴淞口,公园内炮台湾广场很是开阔,低矮的绿化隔离带修剪的很漂亮,一门前清时期铸造的古炮伫立在广场的中央,炮身下的奠基应该是现代建筑,由于目前的炮台装置的功能不是用于作战,所以这门古炮和其它几门炮车的摆放及炮口射击的角度并不一致,明显有重新放置和作为景观摆放的痕迹,望着眼前的每一门古炮和每一辆炮车,历史似乎倒回到了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烽火持续在远东海岸燃烧,中英两国由于存在客观的地理距离,所以交战双方的战争布局和兵力调度都显得有点迟缓,满清帝国要将军队从西北的四川、甘肃和西藏调配到东南沿海,而英国远征军的补给线更是漫长,即使把新加坡和香港来作为跳板,因海路的缘故,依然是鞭长莫及,所以,英军调整了战前制定的作战方案,试图控制长江下游,这样,位于长江入海门户的吴淞口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如此而已,一场规模宏大的攻坚作战就显得不可避免了,当时负责吴淞口要塞防务的水陆提督是陈化成将军,在抵抗英军进攻吴淞炮台时,身先士卒,满心决战到底,最后在吴淞炮台沦陷当日与八十八名部下一起战死在炮台,英勇殉国,篇首的这张照片展示的这门古炮便是当年抵抗英军所用的“平夷将军”大炮,这也是“南京条约”签订前与吴淞炮台相关的一段轰轰烈烈往事!
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第十九路军将士驻守吴淞口,顽强抵抗日军的入侵,尽管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仍旧没有能阻止日寇在宝山的登陆,但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殊死作战,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存的,此刻,站在炮台高地,凭吊已成为历史的古炮台和一辆辆各式炮车,远望长江浪涛滚滚,耳旁仿佛传来当年中国军人抵御外寇的隆隆炮声,如今尽管硝烟已经散去,在今天的和平岁月里,吴淞口的地理位置依然是重要的海防要地,依然承载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使命!
离开炮台湾区域,走上公园的主干道,两旁的灌木丛中排列种植着无数的香樟和雪松,高耸入云,一往纵深,如果没有脚下的这条水泥道,一定会以为自己是身处枝繁叶茂的森林中间,道路两旁的绿化地隔一段路程会见到一座极具特色的亭阁和周围极具观赏效果的虞美人及垂丝海棠,在这个季节虽然没有花香可嗅,但不时传来的鸟语声声还是令人心旷神怡,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无处不在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能拥有一座如此森林湿地公园,实属不多见和绝对稀罕,吴淞湿地森林公园沿长江而建,为了体现自然、生态的理念,公园保留了大片长江滩涂地的原生态风貌,结合亭台建造,沿滨江湿地有序地搭建了长廊般相互错落的木栈道,从而让游客能够更方便、更直观地体验和远眺长江口的美景,在栈道的一处拐角点探头下看,只见浅水湾湿地里堆积着大大小小的江石,稍大一点的被江水冲刷得浑圆洁净,小一点的石块在江水不断地冲击下,已在木栈道脚下渐渐垒起成堆,可见水的推动力在岁月的作用下,绝对可以化为腐朽为神奇!
站立江边,极目远眺,苍茫江水与天际之间浑然一色,由于“灿都”台风不日将来袭上海,长江入海口很是繁忙,不时有巨轮驶入长江或进入黄浦江下游靠港沉锚,以躲避台风,而公园沿江的另一端毗邻“吴淞口国际游轮码头”原来是亚太地区最为繁忙的国际游轮母港,由于疫情的缘故,现在几乎陷于停业状态,数条大型游轮静静地停泊在码头锚地,令人伤感且无可奈何!
天色渐暗,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招呼大家赶紧启程,如若被雷阵雨阻碍在公园里那是很划不来的事,毕竟这里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即使马上赶到地铁站也还有一段路程,刚才在休息时不少人都查看了有关湿地公园的相关信息,偌大的园林大家仅游览了炮台湾和江边栈桥,腹地的许多景点都忽略了,一致相约待来日春暖花开定结伴再来!
2021年9月18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