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
(2012-06-28 20:14: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家视点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
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划在总结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几部分,阐述了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大意义,制定了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提出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措施保障,特别是在实施的每一个方面都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这一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在国家层面上,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战略阶段。
教育信息化从1994年CERNET正式开通以来已经走过18年的历程,其发展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以前,一些高校接入CERNET开始建设校园网,中小学开始建设“校校通”工程;单机版的管理系统开始进入教育硬件领域的各个方面,多媒体课件得到了发展,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普及,BBS和电子邮件是这个阶段的最重要的网络应用。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以后,这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开始从“校校通”走向“班班通”,高等学校开始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远程教育开始实施,“数字图书”开始成为学校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单机版的管理系统逐渐向C/S结构和B/S转化,门户网站成为各机构信息发布和信息综合服务的首选,“谷歌”、“百度”等成为信息汇聚的主要搜索引擎,在线服务开始应用于一些专门业务处理,许多重大的应用开始在网上开展,博客、播客和视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微博开始出现,资源建设开始统筹共享,一些地方开始建设城域网。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基本的建设思路是省、市、县、校层级式建设,通过镜像服务解决带宽的限制,通过城域网建设来实现资源集散从而达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目的。
从实践上看,这后一阶段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基础设施层层建设,硬件和系统维护消耗较大,客观上造成了投入成本昂贵,“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的局面。而且由于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仅通过“关键词”技术仍然解决不了在“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搜索有效信息的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还很表面化,即便是中心城区条件好的地方,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的教学,往往固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反倒限制了学生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时候这样的教学还不如传统的黑板教学来得更加可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宽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人们对视频信息的旺盛需求,将催生以云计算为主要网络技术特征的新一代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应用转型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云计算服务(软件即服务、构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存储即服务);视频的云计算分发技术;全球信息资源的聚合与共享;web2.0技术架构下自媒体时代的资源共建共享;交互社区(sns、kns、wns);资源搜索的主题化;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网络实名制;从城域网走向云计算服务,从购买产品走向购买服务。因此我们在学习领会《规划》必须要我们必须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认识和理念的高度来理解《规划》带给我们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要求。
《规划》内容包含序,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十二章和一个实施要求,共一十六万字。
总体战略,准确描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基本现状,深刻认识到新技术将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明确指出了我们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将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普及和提高,要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要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教育信息化不等于信息化,它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运用。因此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体制和机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发挥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的工作方针。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来破解难题。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破解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的难题,破解教育发展动力与支撑的难题,破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难题。破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的难题。破解教育理念变革的难题。
《规划》对各类教育分述了教育信息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过去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且难以逾越的难题。
基础教育提出缩小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过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恰恰是由于技术发展的制约和观念的落后,使教育信息化过分地偏重硬件偏重技术,数字教育鸿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同时过分强调了技术,造成了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于融合,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本来应该由社会提供的服务,强加给中小学来承担维护运用,在客观上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只能在中心城市的部分学校展开实施,因此,在重硬件重技术的模式下,缩小数字教育鸿沟是基本不可能的。
职业教育提出了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和产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也是一类最为薄弱的教育,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特别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的高度共识。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需要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关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按照传统方式推进职业就业信息不但投入压力巨大,实施起来更加困难。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求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的融合,更为方便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需求。
高等教育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前面,要在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同时高等学校也是新技术不断引入教育领域的窗口,是教育信息化不断创新的源泉。
对于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的功用。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些任务只有通过教育信息化才有可能真正完成。
《规划》也对教育管理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针对目前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数据难于共享的实际,提出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等任务。
《规划》不仅仅提出了上述这些任务,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的要求。这些新观念体现在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上。概括起来《规划》提出了“三通两台”的新架构。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建设的两个“云”,即一个是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个是国家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三通两台”要有新思路,要把观念转变作为先导。我个人体会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要的是创新建设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
坚持政府主导首先是统筹规划。《规划》的发布是政府主导的突出表现。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地规划地方的教育信息化。
其次是明确思路。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种种难题,我认为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从“资源的专家建设模式”向“人人参与建设的选拔机制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模式”向“互动式的学生自主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信息技术的个别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属性是对企业而言的,对广大的教育用户,信息技术应该是傻瓜技术,是很容易使用的技术。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也包含了我们普及信息技术的方式转变,尤其是中小学和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三个结合”,即“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教育需求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社会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企业专门技术队伍”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 相结合。我们过去注重了“教育需求和行政推动”,进行了许多信息化工程,盘点下来持续有效的不多,其中关键是我们没有注重“互联网商业模式”。
然后是示范引领。《规划》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通过各类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广大的教师、学校和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
吸引企业参与,是《规划》中的重要思想。根据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特点,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应用都在企业,没有企业参与的信息化一定是失败的信息化。不仅仅软件平台可以由企业负责,甚至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都可以有企业来实施。互联网的建设模式有点象当年的程控电话,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单位自己构建程控电话,都由建设转变为购买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在顶层设计上,要构建服务的市场环境,逐渐地将硬件、软件、维护等信息化的关键要素,由购买产品转为购买服务,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信息技术普及到农村,普及到中小学。
推动学校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落脚点。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的改革都要由学校创新式的应用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是学校。
利用服务驱动,是构架政府、学校、企业纽带,也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保证。
一个突出的亮点是《规划》专列一章,第十七章,论述了教育信息化的政府责任,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这是解决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多头管理,责任不清,难于协调,关系不顺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一是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二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三是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
此外,《规划》在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
《规划》体现了许多重要思想,还要进一步学习体会,以上是个人浅尝,难免挂一漏万。